(百姓们以为是要重新建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是当路修建到一半,众人才发现路和以往的不同。灰白色的路,还未开始走人,已经清晰映入众人眼底。路周围防护拆开的时候,一半的水泥路修建好了。众人在上面踩踏,纷纷赞叹神奇的水泥路。“这路很扎实啊,铁板一块呢。”“之前看到的时候,好像是水泥和沙子,软和的东西灌注的,怎么干了之后是硬的?”“我也想不通。”这条路先修建了一半,通路后,另外一半开始修建。合并一起,就成了一条宽阔深长的主道水泥路。之前承诺的是半月,实际整体完工只用了十天不到。这是水泥路快速成型和人工比较多的原因。以往的路人工再多,也不可能这么快。水泥快速干燥,变硬,是根本的效率核心。“修建完成了,和肃王说的一模一样,是条好路!”文武百官,宋徽宗亲自出来观看修建完的路。宋徽宗在上面行走,用力踩,有的朝臣蹦起来。宋徽宗站在皇城墙上,目光掠向远处一条灰白色的路和其他道路相比起来,整齐,平整。简直无法想象。更加神奇的是,如果眺望远处的水泥路会发现地面仿佛泛起了一层层反光的波纹,仿佛地面有水一样。“诸位爱卿发现没有,远处似乎有水?”宋徽宗站在高墙上惊呼指着远处。“是有水啊!”蔡京他们眺望,也发现了这点。“快,派人去看看,今天天气不错,公路上为何会有这么多水,去查清楚。”有人过去查看,回来之后。“陛下,公路上并无水!”“你看清楚了吗?”“回禀陛下,整条道路小人骑马观测完,并没有发现有水的痕迹。路面很干燥。”“这就奇怪了!”宋徽宗和众人对视一眼:“既然无水,为何会有水波呢?”众人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奇观。“枢儿,你快过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宋徽宗找来赵枢,将这现象说了出来。“父皇……这并不是水,公路上看着有水,是因为在太阳的照射下,路面的温度比较高。这样接近路表面的空气密度小,当通过远处看路面时。由于入射角大到一定的程度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如此叠加在一起,路面就象一面镜子反光,并从远处看好像有一摊积水。所以,这并不是水,而是光的折射现象。”赵枢为众人解惑。这是现代化知识,他们不理解也正常。“还有这种说法?”赵枢的科普,让宋徽宗以及一群朝臣算是涨了见识。“想不到这其中还有这么多道理!”众人对此事颇为感慨。不多时,水泥路上出现了一队骑兵,在路上进行来回践踏。整个城池的百姓听到震耳欲聋的声音,纷纷看去,骑兵到处踩踏,水泥路却完全能承受。路的质量经得起考验。众人高兴了。汴京城的百姓们因为有了新路,也对此情绪很是激动。他们并不反对建这样的路,确实比以前要好多了。一时间,水泥路的建设,在汴京城不断传开。都说汴京城有了一条新路,这样的路准备扩散整个大宋。将为大宋带来不可估计的变化。“不曾想,修路如此简单,就这么几天,一条几千米的路就完工了,肃王之能,让人敬佩。”许多文武百官内心颇为感慨。赵枢的行为,打破了他们内心对路的固有观念。以前听说修路,那是极为耗时耗力的事情。现在这么简便,由此看来,路其实也可以很快修建。只是没有掌握方法而已。这次工程,百姓们和朝廷都很满意。赵枢自己也觉得路质量很好。宋徽宗看到百姓群聚,手中还拿着一份报纸,不由问道:“百姓们也在议论这新路吧!”大臣笑道:“陛下,刚才微臣听说了一些,百姓们是在赞叹陛下圣君呢。”“哦?这和朕有什么关系?”“陛下,这报纸上写的,您看看!”一大臣拿出一份报纸。宋徽宗拿起来一看。上面内容大致意思是,最近连天暴雨,官家考虑到百姓出入困难,一些地方出现道路毁坏的现象。大宋官家担忧百姓,日夜难眠,所以特意想为百姓们重新修建公路。并委托肃王将这件事情妥善处理。肃王接旨之后,经过日夜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新道路的方法,将公路修建完成。大宋日报,登记了这样的事件过程,对百姓公布修路原因。此番,不但有赵枢的尽职尽责体现,还将宋徽宗圣君之为展现的淋漓尽致。路是赵枢想出来的,修建道路,为百姓谋福,是宋徽宗日思夜想的执念。他一心想要为百姓做事。报纸在修建道路完成的时候,就发了下去。全城百姓,都在议论这件事情,说肃王是大才,官家是圣君。都念着他们的好呢。对于宋徽宗这个艺术家来说,他不缺钱,不缺权,最在意的就是诗词歌赋,以及百姓们对他的风评。精神上的需求。如今百姓们因为修路而说他是圣君。能为百姓谋取福利,乃是圣君所为。这圣君二字,就犹如触碰到了宋徽宗内心深处的需求点,让他面色一怔之后猛然大笑了起来。“枢儿,这件事情是你办的吧?”“是,事先没有通报,还请父皇责罚。”宋徽宗摇摇头。“何罪之有,为何要责罚?你此举,倒是让朕占了些便宜,你最近辛苦了!”宋徽宗笑吟吟道。“水泥路没有父皇的准允修建不起来,作为臣子应该为官家分忧,这都是分内之事,一切都是父皇的决策。儿臣只是听从了父皇的旨意而已。倒是儿臣占了父皇的便宜。”“好好好!”宋徽宗一连说了三个好。肃王做事考虑如此周全,让宋徽宗龙颜大悦。他其实什么都没做,就被赵枢说的为百姓日夜难眠,这圣君的形象,来的太突然了。忽然,城外一片震动,百姓们因为道路建成,越想越觉得感动,于是看向城墙上的宋徽宗,纷纷跪下。有人呼喊陛下万岁,随后整个汴京城的百姓都开始呼喊起来。声音震天。让宋徽宗浑身鸡皮疙瘩起了一身。他被这样的画面震住了。要知道,这还是百姓们第一次如此感谢他。宋徽宗很快稳定下来。作为君王,脸皮一定要厚,他笑着脸和众人笑着,似乎这一切都是他弄出来的。除了刚开始愕然外,表现的跟报纸内容一样,仿佛他真的是圣君。他看向旁边的赵枢,没说话,但目光中的味道不言而喻。这件事,做的很好。他非常满意。旁边赵桓,蔡京等人感觉赵枢这功夫也不是一般的厉害。官家什么时候几天日夜苦想了?他每天都在延福宫钓鱼,书画,根本就没操心啊。大家心知肚明,事实如何并不重要,重要是天下民心汇聚……第一件道路修建成功之后。很快,工部开始规划了一张完整的规划图。以大宋汴京城为中心,扩展道路,传播水泥制路技术。人员四散发出去,全国各地要开始修建水泥路。文武百官纷纷找赵枢,想要拿到好路。至于道路远近位置,都是赵枢说了算。“王爷,您看我分哪条道呢……能不能把汴京城外这条路给下官……”蔡京等人纷纷凑拢,将钱上缴,赵枢根据这些人的官位大小,利益关系进行分配。比如汴京城外的一些主道,距离汴京城比较近的州府之地,肯定是商贸流通最大的道路。这些道路,有了经营权收益很大。很多官员都在争抢,赵枢与自己合作生意的朝臣给予优先分配。对他们进行腐蚀。让其更加亲近。再就是赵枢的亲属,比如任二姑的爹,赵枢划分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是通往汴京城的一条路。其次是朝堂上的高官,然后是最外围的一批官员。赵枢这么做,由他自己。他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而且赵枢自己也投资了。他除了要赚水泥的钱外,肯定是要投资几条好道路的。再者,就是宋徽宗自己投资了。也可以说是朝廷投资。朝廷之所以将水泥路外包,是因为不可能一次拿那么多钱。但不意味着朝廷就不用修建道路,比如宋徽宗就拿出来了一千万贯,用来投资建设。加上朝臣,赵枢自己的,和他有合作的商人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恐怖的余量份额,足够发散下去。“气煞老夫……分的也太远了。”看到地图,蔡京气的跺脚。有的人分到好路,高兴不已,比如梁师成,王云,金崇岳,李纲等人。就是王黼,分的路也是非常好的,汴京城外的一条主路。蔡京分的是上百公里之外的,也不能说不好,与核心地带比就差太远了。还不如一些偏远区域的商贸地带。显然,蔡京被区别对待了。赵枢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他是文武百官之首,和王黼同为宰相,王黼和其他朝臣分了好路,蔡京堂堂左相,分的路却不如他们。这是在给他们制造矛盾。瓦解蔡京的力量。让他们太子党内部产生分化。只要是亲近太子党,没与赵枢合作生意的,都是偏远区域的路。比如王藻,他也想要做这门生意,但他是赵桓的外公,绝对不可能被拉拢过来,那就让他到远处建设。他们也可以拒绝,赵枢并不介意。如此太子党一部分人,发现自己被区别对待后,不由感觉跟着肃王才有肉吃,跟着太子有些憋屈。时间长了,这两部分人会形成瓦解状态。其实很简单,和一些阳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朝中有两个重臣,位高权重,皇帝为了防止他们联合起来对抗自己,就会忽然提拔其中一个,器重他,夸赞他,重用他。一次两次没什么,次数多了,就会引起另外一人的猜忌和嫉妒。之间形成地位的不平等,会产生嫌隙。合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凡有点小事争吵,这种矛盾就会激化。这是一种阳谋的帝王术。很有效果。赵枢如此分配,有这点意思。其中,还有一些弯弯绕绕,也并非亲近太子党的核心人都分不到好的。有的不和赵枢做生意,也是太子党的人,却分到好的路。这样就会引起其他被区别对待的人猜忌,以为他和赵枢关系亲近,不然凭什么他们都是坏地方,你是好地方?难道你不是太子党吗?还是说,你暗地亲近太子党,所以才能分好的路?太子是人,他也会猜忌。如此,就会变相打压。总之,一个分公路的利益,就足以让太子党不那么凝固……分配好后。大宋全国各地都开始招供。朝廷招工,官员们招工,外包的商人们也在招供。王府则负责将技术传达,将水泥供货出去。关于水泥供货价格,赵枢已经想好了。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新第一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宋:两个月后穿越,在线急等!更新,第148章路面为何会有水波呢?大章!免费阅读。 , )
第148章 路面为何会有水波呢?大章!(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