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来护儿贪天之功,辽东城反反复复(1 / 1)

(高句丽人非常狡猾。他们利用了隋朝急于招降的心理,每当战事吃紧,眼看顶不住时,就假装投降。前线诸将奉有杨广的严令,当敌军投降之时,不得纵兵进攻,于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形势从手中溜走。当高句丽准备投降的消息,快马加鞭飞报杨广,再带回杨广的最高指示时,战场情势今时不同往日了。高句丽已经乘势修固城池,修好战具,开始新一轮抵抗。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高句丽钻了这个空子,将隋朝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杨广始终坚持己见,白白错失无数个可以攻克辽东城的机会。但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杨广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热情和期望。他第二次进入辽东,但这一次,他带来了满腔怒火和天子一怒,流血千里之威。杨广亲临辽东城下,审时度势,考察久攻不下的原因。他召集所有重要的将领说:“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来,恐见病败耳。”杨广知道,此次征辽,他自己本人,也不过是偶然为之,满朝大臣,并没有几个真心实意支持自己的征伐。弹丸小城,久攻不下,想来肯定是诸位前线的将领,出工不出力。天子亲临,怠惰易治。杨广有办法,他展现了天子之威。他接着非常冷肃地说道:“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公今畏死,谓我不能杀公邪!”与会诸将一个个面无人色,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和恐吓,他们听出了杨广的愤怒,看来杨广要动真格的了。眼看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但此次征伐,决定战役胜败的关键并不在于辽东城。因为,杨广很快就接到了宇文述和于仲文溃败于平壤城下的消息。杨广的第一次征伐,瞬间以一种惨不忍睹的方式,崩溃收场。在征伐高句丽的战略中,杨广制定了水陆二路,分进合击,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的计划。水军由来护儿率领,从东莱出发,七万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军容鼎盛,战意盎然,横跨大海,一路无阻。这是必然和可以预见的成果,因为相对于隋朝的水军来说,高句丽的水军处于可以忽略的水准。只要不遭遇天灾,隋朝的水军,就足以横行无阻。来护儿的水军,顺利到达浿水(今大同江),此地距离平壤城,只有区区六十里路程了。高句丽立即派出一支部队迎战,在正面的遭遇战中,高句丽又一次大败。来护儿看到高句丽如此不堪一击,久经战阵的他敏锐感到,平壤城的防守,当时应该正处于虚弱时期。来护儿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独自击溃高句丽,以建立不世功业。但是一些老成持重的将领,如副总管周法尚就反对来护儿单独大胆而冒险的行动。周法尚坚持要等到陆上的大军相聚,按计划一起发动总攻。来护儿只好做了二手准备,他让周法尚率领一支留守部队,在水面上接应自己,而他自己则将率军直捣黄龙,他准备直袭平壤城。来护儿差一点成功。他并没有看错,当时平壤城的守军,甚至没有足够的军力去正面严正防守,而只能采取诱敌深入,然后奇袭的战术。来护儿精心挑选了四万精锐,直趋平壤外城,他想不到平壤外城,竟然已成一座空城,无人防守。来护儿大喜,以为唾手可得这份不世之功,但他却忽略一点,高句丽久据平壤,这是苦心经营的大本营,高句丽的命脉也并不该绝。时势需要英雄来守护他们的城池。当来护儿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平壤城时,志得意满的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在没有完全控制和稳定局势的情况下,开始纵兵烧杀掳掠,抢人抢钱抢粮。势头一开,军队再也无法管束,于是,入城之军,立即成为一盘散沙。但平壤城中,还有一支高句丽的军队,在暗处,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们,择机而噬。这就是埋伏在罗郭之内空寺之中的军队,他们等的就是这一刻。以有算对无算,这支虎狼之师对上隋朝涣散之众,不言而喻,一场屠杀开始。来护儿立即往海上逃命,随同他回船的兵士,四万精锐,也仅仅只剩下几千人。高句丽本想斩尽杀绝这支入侵的军队,但他们被周法尚整齐的队伍挡在江滩之上。无机可乘的高句丽人,也乘势收兵,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吃掉隋朝这支残缺的水军。遭此重创,来护儿被吓破了胆,他怕夜长梦多,引来高句丽的援兵,让自己陷入后退无路的绝境。于是,他退兵到海浦,再也不敢,也没有能力再派兵去接应隋朝即将到来的陆军。实际上,陆军的遭遇比来护儿更惨。以宇文述和于仲文为首的九道军队,是隋朝陆军主力,他们和辽东城下的隋军分道扬镳。直趋高句丽的第二道防线鸭绿水,非常奇怪的是,他们竟然在中途没有遇到成规模的抵抗。或者,高句丽已经制定了一个引隋军深入的计划,又或者高句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双线作战。当宇文述的军队到达鸭绿水时,隋军的行军速度显然惊动了高句丽的高层。他们准备先观望隋军的军容状态,再决定是否需要服软,进而从政治上去妥协,而避免一场本可避免的战斗。高句丽深深地知道,他们可能赢得一场战争,但如果中原王朝将征伐高句丽作为一项国策时,从战略上,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长期进行一场消耗战争。战争,就是一种消耗战,看谁先撑不住。和高句丽这种小国打耗时长,消耗重的持久战,才是掌握了征服高句丽的密码。高句丽并不想进行一场持久战,也许在当时,高句丽存在服软的可能。但隋军却明白无误地展示出自己的致命弱点,高句丽上下知道,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将赢得这场战斗。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没有人可以抗拒,高句丽也不能。当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来到宇文述的大营诈降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隋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隋朝的九支军队虽然人马鼎盛,但却因为远离后方,他们的粮食供应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战线太长,后勤不畅,当时宇文述和九军行进之时,曾经让军士自己背负足够满足军队人马一百天食用的干粮。但有个现实的难题,兵士们有排甲、枪矛、衣资、戎具、火幕等等,每人负重三石以上,隋军虽然都是久经训练的精锐,但这依然是过于沉重的行李,而无法负担。士兵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他们直接将其遗弃。于是,军中发布了严令,“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不被发现,士兵们偷偷在帐幕之下,掘坑掩埋。于是,军队才走到一半,军粮已尽。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整支军队的士气,乙支文德是个知兵之人,他敏锐地察觉到隋军的粮食和后勤出了大问题。乙支文德借口投降,本来就是想探听隋军的虚实。这种级别的使者,不管他是不是真心投降,正常情况下,都会被扣留在隋军的军营,以免己方的情况外泄。战场之上,军情第一。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