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了这件事后,这些家主纷纷露出了吃苍蝇般的表情,再加上族中无数子弟闹的厉害,他们也不敢再行约束,否则,这一次的官员位置,可就真没他们什么事了。
既然已经无力反抗,那就趁早给自己多捞一点好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无数世家甚至派出了精心培养的嫡系子弟参考——没办法,那群王八蛋京兆人可是已经有不少都到许昌了。
形成乱世的条件有很多,其中,百姓无田和阶级固化这两条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此前陈谦的一系列新政以及曲辕犁,算是暂时解决了头一条问题。而这一次的科举,便是针对于第二条。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陈谦的目的,是挑起世家的嫡庶之争,最多也就是一套新的“推恩令”而已。殊不知,那一句“凡识字者皆可参试”才是陈谦的最终目的。
由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们,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人能做到县令的位置,大部分都只是小吏罢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学习的时间太短了。
那么短的时间里,根本不够他们学到多少东西,而身为县令,一县之地的水利、农桑、道路甚至兵役徭役这些事情,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拿下的。
因此,这群世家对学子们大多是不屑的,那种不屑,就好像一个贵族看暴发户一般。而事实上,二十年之内,这些出身底层的学子们也的确是没机会和世家培养的人争官位的。
可有一句话,叫做量产会引发质变,当这些注定了只能在地里刨食的普通百姓们,一朝抓住通天之路后,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建国初期的那一批人,已经给了世人答桉。
二十年的时间,刘备他们这一代人还能压得住,等到这一代人退下去,刘禅他们上位后,大势已成,那些世家便再也无法保持超然的地位了。
当然,这些事情均不足为外人道也,目前,天下人所关注的,还都是这一场考试。确切的说,是那一套考题会以那些家族的家学为主,这件事,关系到了未来刘备对于治下的亲疏,不由得他们不多想。
可惜对于此事,别说一般的家族,就连荀家人偷偷去问荀悦,也被打发了回去。至于陈谦,除了当众宣布将此事全权交与大儒郑玄来负责以外,半个字也没提。
做为当代顶流,郑玄在学术界的地位无人敢质疑,更难得的是,此人醉心于学问,从不过问政治。倘若这考题当真由他来出,那固然是让此事多了一份不确定,但同时却也意味着公平。
对于这种结果,大家想了想,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没人能想到,做为当世大儒的郑玄,此刻却一边咬牙切齿的看着自己面前堆积如山的竹简,一边奋笔疾书,偶尔还会抬起头对一旁的陈谦怒目而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