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的规格跟建制已经愈发完善。
在孙承宗的领导下,大明朝的工部军械司已经搬迁到京师大学堂。
整个学堂目前统筹大明朝的火炮设计跟制作。
周显快步来到了学堂的大厅之内,大臣们跟着周显进来之后,自觉地坐在了两侧。
在周显面前的桌子上则摆放着船舶、水文以及火器制造的文档。
徐荣兵说道:“千岁爷,目前船舶局有工匠6984人,在我朝海防没有封禁时期,船舶局的年产可达到船舶七百艘,大型的海船七十艘,中等型号的近海传四百六十艘,剩下的则是小型的河船跟江船。”
周显点了点头。
徐荣兵说的那是以前。
现在如果大明有这个体量,直接又称为世界第一了。
大明朝的船舶局,确实是大明朝的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面世,随后在永乐年间登峰造极的。
当年的郑和六次下西洋,将大明朝的海军实力发展到了巅峰。
以至于在海禁时期,整个明朝在称霸外海的时候,总计船舶达到了惊人的三万艘。
只是那时候数量也庞大,可真正跟着郑和出外海,劈波斩浪的巨型船只仅有百十来艘。
因此,现阶段的大明朝想要达到永乐时期的巅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必须要追赶到船舶三百艘的体量。
否则根本无法对建奴形成钳制。
此事如果办不好,周显就会被天津卫和渤海卫这两个大漏勺烦的睡不着觉。
周显说道:“长江跟黄河之上游弋的船暂且不需制作,我今天只跟各位商议大型海船制造一事。”
毕竟现在大明朝积累下来的文档还在。
因此制造的技术还有,只需要大学士们稍微熟悉熟悉,就可以投入生产了。
现在陆可镰在渤海卫,他那边既要跟朝鲜结盟,也需要展示自身的水军实力。
因此周显必须要先给他配置海船组成近海的大型舰队。
外交如同内政一样,要想朝鲜死心塌地的跟大明结盟,首先得让他们看到大明海军的强大。徐荣兵已然听明白了周显的意思,当即说道:“现阶段大学堂全部加工的话,可制造三十艘大型的海船。”
“大型是有多大?”周显问道。
“长十九丈,宽三丈。”
听了徐荣兵的话,周显暗自诧异。
长度六十米的海船,宽为九米。
这已经是现代化驱逐舰的模板了。
不得不说,大明朝的远洋技术确实是很厉害的。
徐荣兵接着说道:“下官跟大学堂的船舶技术员沟通过,目前已经给我朝船舶定了规格,总共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档规格的是巨型船,长有六十米,吃水为七米,优势便是靠着吨位冲撞。”
“全船采用生铁龙骨,海上劈波斩浪,无惧与他国战船。”
“第二档规格是大型船,长四十米,吃水四米五,搭配我朝研发的火炮,配置水兵六十名。”“第三档为警戒船,长有二十米,吃水两米,用于警示跟快速穿插迂回。”
“第四档为粮船,长度在七米到十五米,舱体采用木头打制,船身轻盈,可做运输之用。”
“由于粮船比较小,所以会在设计的时候多竖风帆,如此每艘船上配置的水兵可减少,用来多承载粮食等军需物资。”
“最后一档的船舶为甲板船,也就是大型的竹筏。”
“用以排兵列阵,甲板船跟各大类型船只搭配使用,可在近海跟地方船只展开近距离厮杀。”
“甲板船上配置水兵五十,每个人都装备火铳,明刀、破甲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