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 / 2)

每丁四十钱的口赋,也就十万钱出头!

税赋加在一起,汉家去年一整年的财政收入,总共也才三十五万万钱,刚好就是那‘三百五十万万’的十分之一。

即便按照每个孩子每年八百钱来算,汉家一整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够天下的孩子读一年书。

更何况这每年八百钱、九年总共七千钱,还是刘胜最最保守的估计,‘每户人家只有一个孩子’,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通过另外一个参照,其实也能更直观的判断出在这个时代,三百五十万万钱大概是什么概念。

——刘胜的祖父汉太宗孝文皇帝,以及刘胜的父亲汉孝景皇帝二人在位期间,被后来的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在原本的历史上,除了民生民计的大幅改善,文景之治最璀璨,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果,便是这两位皇帝先后接力、生吃借用,为汉家府库积攒下了极为庞大的财富,以作为同匈奴决战的军费。

那么这笔钱,究竟有多少呢?

前段时间,开封侯陶青‘病退’,少府刘舍被刘胜拜为丞相;

既然是从少府直接升任丞相,而不是按照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样的默认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刘舍做了丞相之后,为了让朝野内外服气,当然就难免要显摆显摆自己的政绩。

那刘舍的政绩——其少府任上的政绩,究竟是什么呢?

——自太宗孝文皇帝元年,一直到先孝景皇帝九年,这长达三十三年事件当中,于少府内帑积攒下的二百三十万万钱,以及遍布天下各地官仓,根本数不清楚有多少的粮食储备。

在后世所留存的史料中,文景之治的少府内帑,是被史官这样记载的。

串钱的绳子都已经腐烂,铜钱散落一地,却捡都捡不完,只能胡乱的堆起一座钱山;

粮仓里的陈米发黑、腐烂,但还没等有人发现,新米就又被送进了仓库之中。

直到仓库装不下粮食,仓吏才发现了那些已经存了几十年的陈米;

请奏朝堂,得到诏允,将腐烂的陈米都倾入河流之中,居然直接把河流都给截断了······

为了不截断河流,就只能一点一点倒入河中,一忙就是好几个月·········

明白了这些——明白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先后接力,所创下的‘文景之治’,也只攒下了二百三十万万钱和足够战争所用的粮食,就不难发现先前那‘三百五十万万钱’,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了。

——整个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财富,都不够一代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仅仅只是一代人,却也远远不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