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炼炉(2 / 2)

有那么一瞬间,考生们本能的想要往前推搡;

但在看到考场打开的一瞬间,从每一道入口涌出一伍披坚执锐,甲胄具齐的北军禁卒,士子们这才悻悻放缓脚步,后知后觉的端起‘文人士子’的架子。

“手持竹符,递与门外考官验明正身,自报名讳、籍贯、所学师承!”

又是一声声明显早就有过排练的呼号声,只惹得士子们稀稀拉拉低下头去,从怀中取出一枚枚大小一致,且明显都产自近期的竹符;

而后便翘首以盼的缓缓向前走着,似乎非常期盼接下来的考试,又或是生怕自己会无法进入考场。

“末学后进朱买臣,会稽郡吴邑人氏,略知诗书······”

···

“末学后进郑当时,荥阳陈邑人氏,初治黄老······”

···

“末学后进主父偃,齐郡临淄人氏,稍知长短纵横······”

···

“末学后进······”

“晚辈······”

“后生······”

随着一声声操持各地口音的拜喏声,原本围聚于考场之外,迷茫等待着什么的士子们,也开始徐徐走进考场之内。

走进木栏门,便见短短半个月前,都尚还破败不堪的校场,此刻已经被一方方书案所摆满。

书案的摆放方式,像极了军中将士列阵:十行十排,前后左右各相隔近一丈的距离,形成一个‘百人方阵’;

而这样的方阵,也同样是左右十排,前后八行有余——第九行似乎只有五六个‘方阵’。

在每个方阵的四个方向,都各有一个硕大的木板,其上写有醒目的大字,如:一至九十九号/一百至一百九十九号等。

到最后,那位于第九行的几个方阵,依旧是同样大的木板,木板上的字体自然小了一些,也更挤了些,如:八千一百至八千一百九十九/八千二百至八千二百九十九。

整个考场,便被这八十五、六个百人方阵所沾满,每个方阵上方,由一顶临时支起的茅草‘遮阳棚’盖顶,并由呈九宫格状分布的立柱支撑其。

除了这每个分考场的九个立柱,无论是书案和书案之间,还是分考场和分考场之间,便再也没有任何阻拦。

——一览无遗。

随便站在考场的某一个位置,环顾一周,都可以将整个考场的状况尽收眼底。

走进考场,再观察过木板所标识的数字,考生们自是很轻易的找到了自己所属的‘方阵’,并在到达自己的分考场之后,根据书案角上的具体数字牌,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一刻钟的时间。

毕竟总有一些倒霉蛋,原本被安排在了考场西北角,却从东南角进入了考场;

于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倒霉蛋就只能焦急地捧着竹符,挨个看过每一个分考场外的号码区间,缓慢的在整个考场走了个大对角。

等所有考生都于书案前落座,那些一直在旁冷眼旁观的考官,也就是身着官服的千石官员们,终是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身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