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于宣室殿上首的御榻之上,对到场的朝中公卿如是道出一语,刘胜便含笑点点头,首先将目光撒向了朝班首位的丞相刘舍。
刘胜的心情很不错。
准确的说,是非常不错。
只是碍于天子的身份,刘胜不好表现的太明显而已。
毕竟一场马邑大捷,不单改变了汉室在面对匈奴人时始终处于战术、战略劣势,始终在被动挨打,且从未曾有过胜利的过往。
而在个人角度,马邑大捷也为刘胜赢得了一笔极为丰厚的政治资产,以及迫切需要的民声、民望。
现在,就算刘胜什么都不做,直接摆出一副‘我没加冠亲政,我什么事都不管’的摆烂姿态,马邑大捷为刘胜带来的政治利益,也足以让刘胜在几个月后的开春时按时加冠亲政,并从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启自己的掌权生涯。
但很显然:刘胜没那么傻。
刘胜并没有傻到就此知足,傻到坐视这个天赐良机——这个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机会,就这么从自己手边溜走。
马邑大捷本身,已经让刘胜的地位趋于稳固;
接下来,刘胜就需要以马邑大捷为核心,继续延伸出更多对自己更有利的东西。
比如:排排坐,红果果。
比如:拥有自己第一批,同时也将是最坚定、最值得信任的一批‘私臣’。
——只属于刘胜这个个体,而非汉家这个整体的肱骨心腹······
“既然涉及到封赏,那自然就和少府内帑脱离不了干系。”
“——桃侯虽然已经贵为汉相,但也曾在少府履任多年,此次封赏,朕虽然不打算为难相府国库,但对于少府,还是想要听听桃侯的建议。”
“另外,对于有功将士的封赏规格,也希望桃侯能不吝赐教。”
淡笑着道出自己的目的,刘胜也不忘起身,对刘舍微一拱手以表敬意;
便见刘舍赶忙起身一还礼,方在殿内众人友好的目光注视下,试探着为刘胜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正如陛下所言:马邑大捷之后,朝堂最需要尽快完成的,便是对有功将士的封赏。”
“这其中,对于那些功劳大到可以封侯,又或是爵位应该提升到封君以上的人,陛下应该让车骑将军、上将军拟一份名册,并将这份名册拿到朝仪之上,由百官共议。”
“确定朝中公卿百官对这份名册没有异议,陛下才可以将此事交给奉常。”
“——裂土以侯的过程,是需要奉常来确保礼法健全的。”
“在得道陛下的命令之后,奉常会按照有功将士应该获得的食邑户数,在堪舆中选择户、口相近的备选之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