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将军,且看舆图。”守城战,绝不仅仅是安坐在城内。坚壁清野,高高挂起免战牌就完事了的。真正到了这一步,那必然已经是退无可退的情况。除非兵力紧缺,否则但凡还有周旋的余地,就不会选择困守孤城。有了诸葛亮部一万人的生力军加入,原本驻守城中的四千人就得以调动。诸葛亮于是令这其中的三千,较为精锐的士卒渡过顺水。在那里安营扎寨。这样曹操方向的军队,在渡过卢水之后就会,被阻击于卢水与顺水之间。而另外的一千人,则是驻扎在北新城侧翼的樊與亭。像石虎这次渡过易水,从侧翼攻击。樊與亭的驻军所散布出去的探马就极快的传递了信息。诸葛亮这才得以让姜维抓住对方还没有完全安营扎寨的空隙,发动突击。“石虎此次受挫,必然转而围攻樊與亭。此地地势并不险峻,也没有什么高墙可以守备。况且驻军只有千人,强攻之下,恐怕撑不了太久。”“既然如此,末将即刻带人前去支援。”王镇恶拱手道。陛下虽然有意重用他们,那也得拿的出对应的表现才行。虽然这几次出击,都成功的击退了敌军。曹操唯一一次大规模攻城,也是尝试一阵便草草收场。这样的功绩,就算战后记录功勋,也不会有太多的说法。“石虎性格刚猛。樊與亭守军不多,必然会猛攻。二位将军各引人马,前去迎敌。王将军率步军五千,邀击石虎。虎方围樊與,必不亲至。若是石虎分兵抵御,则将军务必全力奋击。敌兵若速溃,则石虎必亲率精锐来救。此二军一动,围困樊與的人马就不剩下多少了。将两部马军,合作一处。由姜维将军率领。潜行而往,此时突袭。表里合击,其围可破。”“遵命!”“是。”二将听得诸葛亮如此安排,各自领命而去。另一方面,也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石虎将本次带来的一万五千人,只留下了五千人守营。亲率大军一万,猛攻樊與。樊與守军不过千人。若非守将韩武连日垒土为壁,多有防备。只怕几个冲锋便要破城。“将军,那羯胡狗贼的人马又上来了。第一道壁垒已经基本被破坏了!”“别慌,诸葛将军的援军就要来了!顶住这一波!”韩武是燕国宿将,虽没什么过人本事,但好歹投身行伍十余年,也算是经验丰富。此时,只能用他也不确定的援军,激励麾下的将士。“所有人跟我来,一定不能让羯人越过壕沟!”深知樊與亭无险可守,一旦石虎军越过壕沟,那么破城只在旦夕之间。两层壁垒构筑的防线,已经被如狼似虎的石虎军迅速破坏。壕沟就是最后的一道防线。事已至此,韩武也不磨叽。提起手中刀,便亲自带着亲卫,顶上了一线战场。“将军!燕兵又来了!这次是王字旗号!”就在这将要破城的关键时刻,一名传令兵冲入了石虎的大帐。“有多少人马?”石虎坐在案桌前,不以为意。他深知,拿下樊與亭只在顷刻之间。“不知其实,约莫数千人马。”有了之前那个传令兵的教训,这次是传令兵愈发小心谨慎。生怕说错什么话,惹得石虎发怒。“孔将军,能拒敌否?”孔苌是最初跟随石勒的十八人之一。常常作为石勒的先锋。此人虽然善于骑射,作战勇猛。但是却不通兵法,只能做一勇将。不过胜在资历雄厚,因此在石勒军中颇有地位。此番出征,也是作为石虎亚将而来。“将军放心。只三千人马,吾定叫燕贼片甲不留。”孔苌自然没有退缩之理,欣然领命。“好,那本将军就在此静候佳音了。”石虎对于孔苌是个什么水平,自然是一清二楚。不过好在本就没有指望他干什么大事,只是将燕兵的援军抵挡一阵而已。于是便放心令他去了。“有敢死者,赤膊持大盾随我疾行。”另一边,本就做着突袭之下,一阵溃敌计划的王镇恶。通过哨骑,早早的得知孔苌将要赶来的情报。“大军前行如故。不要让他们发现破绽。你们这二百人,持大盾潜伏军中。待到敌军开始列阵。听我号令行事。”说着,王镇恶也脱去了自己的盔甲,与士卒一样赤膊。又令一百亲兵,并三百精锐。一同褪去铁甲,身着皮甲,赤膊持单刀在手。与赤膊持大盾者,一并潜伏军中。“将军!贼军距离我们不过百步了!”随着双方弓箭手开始尝试抛射,孔苌和王镇恶都明白,他们之间已不过百步的距离。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调整阵型,准备接战。“儿郎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王镇恶见此,突然一声大喝。军阵之中,二百赤膊大盾手为前。其余四百敢死士,皆紧随其后,全速突进。“弓箭手!弓箭手!”孔苌见此,心下大惊。连忙命令弓箭手集火,制止对方的突袭。一阵混乱之后,孔苌所部尚未完全列阵的弓箭手便匆忙的开始射击。此时王镇恶先前准备的这二百大盾手,此时便起到了绝妙的作用。箭矢如纷乱的雨点般落下,或急或缓,或疏或密。全无定数。可惜在大盾的遮护之下,箭矢所造成的杀伤十分有限。虽有不少人带伤,但却大多并未失去战斗能力。加上脱下盔甲后,行动更加迅捷不过片刻之间,两军相距已经不足二十步!面对这支悍不畏死的突击队,孔苌所部前军竟直接出现了骚乱的情况!“弃盾!掷斧!”王镇恶又是一声爆喝,大盾手们齐齐扔下大盾。下一瞬,七百人一齐投掷出别在腰间的掷斧!在这只有十余步的距离下,投掷武器的杀伤力犹如死神降临一般。飞斧落入军阵,孔苌刚刚勉强列阵的前两排长矛兵非死即伤。“杀!”一刀斩落敌军士卒的首级,王镇恶为这次突袭拉开了血的序幕! , )
第十章 赤膊突击(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