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少年(1 / 1)

半圣凡人 秋风叹微凉 3125 字 2022-10-19

(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清王朝开始大张旗鼓编纂《大清一统志》,以此来记录、美化这些年来,对中国版图励精图治统治的功勋故事;台湾、四川相继发生地震,人民死伤无数;民族英雄林则徐刚考中了进士。11月26日深夜,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曾家院外的老樟树被秋末的晚风轻轻的拂过,让原本燥热的湖南天气有了冬天的凉意,院里的人家都已经熟睡。突然,樟树枝叶剧烈摇晃,曾家院子上空狂风大作,随着江氏的叫喊声,油灯亮起,一个瘦小的男婴哇哇降生。睡梦中的中年油腻男人曾玉屏此时也被惊醒了,他光着膀子下了床,赤着脚跑到院门口指着那棵老樟树,对曾麟书用衡山白果话喊道:崽啊,我刚刚做了个梦,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盘在我们家门口那棵老树上,我一醒来,这毛冒机(衡山话孩子)就出生了,按照以前算命的书上写的,恐怕是巨蟒转世咧。曾麟书是曾玉屏的长子,他从江氏身旁小心翼翼的抱起这个瘦小的男婴,亲了又亲,完全沉浸在当父亲的喜悦中。他没有理解曾玉屏的惊讶。心里在想:老爹又在吹牛皮了。依稀记得小时候叔伯说过,当年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就说梦见什么飞龙在天,现在孙子出生就说是巨蟒转世。实际上,都是梦中那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已。曾麟书仔细打量着这个瘦小的男婴,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曾家严格的家训指望曾麟书通过读书获取功名,虽然自己从小就孜孜不倦、笨鸟先飞,却怎么也没有飞动,屡次童试都名落孙山,从15岁开始考,一直考到43岁,一共考了17次,也就中了个秀才,如今也依然在乡村支教。可见读书不光是需要勤奋,也还是需要天份的。并不是每一只先飞的笨鸟就能到达梦想的彼岸,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依靠读书,就能够改变命运。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功成名就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曾玉屏捋了捋胡须说道,如果这娃子以后能当上大官,希望他的胸怀、求学、处事、为政都能够宽广一点,就像敬庵《禁止馈送檄》写的那样: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这毛冒机就叫他宽一吧。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禁止馈送檄》家中其他人也没几个读过书,大家面面相觑,想不出比这更有文化的名字,爷爷又引用了张巡抚的诗文。爷爷你说叫啥就叫啥吧。从此,曾宽一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朋友,带着两代人的期望,开始在寒窗下,苦心孤诣、朝经暮史。相比较而言,曾宽一同学家境还算是不错的,家里有上百亩地,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至少不用去给地主种地,也不用为学费的事发愁,父亲好歹有个铁饭碗,孩子也不算太多,也就九个。一个姐姐,四个弟弟,三个妹妹,曾宽一是家中长子,按湖南的风俗习惯,父母一般疼爱长子,所以曾宽一从小在家中还是会受到不一般的宠爱。曾宽一六岁的时候,曾麟书便让他在自家办的私塾“利见斋”学习,偶尔也会叫他帮忙干干农活,虽然自己没有一官半职,但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立足,出人头地。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曾麟书湖南这个地方,一年的天气里有很长时间的湿热,曾宽一从小就患了湿疹类(又说是蛇皮病)的癣疾,所以湖南人爱吃辣椒一方面是为了去湿。这种皮肤病在湖南其实比较常见,而且极难根治,一旦到了换季的时候,特别是夜晚,就浑身奇痒无比,忍不住用手一挠,浑身血迹斑斑。曾宽一在这种皮肤病的折磨下经常难以入眠,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的他,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上一盏油灯。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江氏会在下午烧柴做饭的时候,煨好几只红心红薯在柴灶里,夜里饿的时候,他就蹑手蹑脚的跑道柴屋,从柴灰中扒出一只,闻一闻,香喷喷的,掰开红薯咬一口,软糯香甜。曾宽一一边吃一边翻开兵法和史典,在油灯下夜读,他想以这种方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皮肤病给他带来的痛苦。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格兰发源,随后传播到欧洲,搞得如火如荼,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崛起,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由盛转衰。国内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不怀好意的英国人把鸦片悄然带入中国,这种“大烟”像肿瘤一样侵蚀着满清社会的各个阶层,清朝从上到下,开始溃烂。突如其来的一场霍乱开始向全国迅速蔓延,很多抵抗力差的人都被感染而死,让本来就不太健康的清王朝更是雪上加霜。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9月2日),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在承德避暑,突然暴毙,终年61岁。9月底,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在太和殿登基。道光六年(1826年),勤奋好学的少年曾宽一参加了长沙府的童试,手气还不错,拿到了第七名。虽然在别的读书人看来,也就相当于全市中考第七名而已。但是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曾麟书看来,这在自己家族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完全值得向大家炫耀一下。于是曾麟书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邀请八方宾客都来吃曾宽一的升学宴。曾家大院蓬荜生辉、高朋满座,曾麟书红光满面、喜气洋洋。湖南衡阳地区大才子、教育家欧阳凝祉是曾麟书的好朋友,平时非常傲气,却经常去老年秀才曾麟书家饮酒、下棋、喝茶。他收到请帖后也前来贺喜。曾麟书邀请欧阳凝祉在自己旁边就坐,两人越喝越欢,直到曾家亲朋好友也都走得差不多了,曾麟书想借此机会请欧阳凝祉点拨一下儿子写的作文,于是让曾宽一把平时的手稿递到桌前。满脸通红的欧阳凝祉接过曾宽一的文章,借着酒劲上头大声读了起来。突然,欧阳凝祉转头问曾宽一:小伙子,你想不想拜我为师呀。受宠若惊的曾宽一不知所措,那个时候他还并没有远大理想,也没有想着为大清崛起而读书,只想舒舒服服躺平做个普通人。如果可以选择,曾宽一只想在节假日跟着小伙伴们到双峰山上的小树林里骑马、打猎,或者像其他公子哥一样,到省城里听听戏曲,顺便还能看看长沙的美女。而且,自己的爷爷一辈子都考不上功名,然后就让父亲考;父亲半辈子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上。现在让我考,凭什么我就一定能考上呢?这功名之路看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曾宽一正想说:叔,我还需要考虑一下。当他抬起头,看着曾麟书左手端着碗酒,满脸通红,正瞪着自己。他明白如果不马上答应下来,等欧阳凝祉一出门,可能就要挨顿揍了。到底是读过书的人,知道识时务为俊杰。曾宽一立马跪在欧阳凝祉面前叩拜道:以后学生的功课,还要请恩师多多指教。道光十年(1830年),受欧阳凝祉精心指点过的曾宽一进入衡阳唐氏宗祠(实为高等一点的私塾)求学,学名子城,字居武,师从汪觉庵。汪觉庵教书有个特点,他教学生非常注重写即时文和八股文,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汪觉庵强调要把读书跟写八股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考试所出的题都取自于四书,如果对四书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八股文时就不能以文论理。并且还经常让学生们模仿八股文的佳作进行写作练习,规定他们写文章一定要以固定模式和他设计的套路来写。曾子城对汪觉庵这种教学方式有些反感,作文依然按照自己的风格来写,腔调铿锵,言之有物,读之有序。但是由于这种写作格式距八股文的格式有所距离,每次考试都不太理想。汪觉庵也对曾子城这种“自我表现式”作文大为不满,怒斥道:曾子城你真是个呆子,怎么屡教不改?你这样的学习态度写出来的八股文要是以后考试能中举,我就当着众人的面替你来撑伞。很多人认为,一个学生学习好不好,跟环境有关,跟父母有关,跟老师有关。其实很多时候,你的求学环境已经注定了,父母没有时间来管你,老师觉得你资质平庸,但是能够决定你人生未来高度的往往并不是这些,而是你面对学习时所持有的态度。虽然汪觉庵不看好曾子城,但是曾子城对这位严师还是非常敬重的。他一直认为汪觉庵是一位品性、道德、学问都很不错老师,关键还特别负责,所以在后来,曾子城还建议自己的弟弟曾国华也跟从汪觉庵学习。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曾国藩家书》道光十二年(1831年9月),曾子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深造,师承刘元堂。为了备战明年的科举院试,搬进新宿舍的曾子城清早起来就坐在窗前看书,他同寝的一个室友是当地的一个富二代,平时依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在学校里不学无术。这个富二代看曾子城是新来的,于是骄横骄横跋扈的大声吼道:“小老弟,你挡住了我的光,我还怎么看书啊。”曾子城放下书,侧身一看,这个富二代其实并未读书,而且自己的床靠着窗户的另外一侧,也不会遮住他的光线。这不是存心找茬吗?曾子城反问道:兄弟,这么大一个的窗子,我怎么可能会挡住你的光线呢?富二代嬉皮笑脸的说道,哎,你这个乡里别就不懂了,我所说的光,其实指的是风水。曾子城没有再去理会,坐在床头继续朗读。他在日记中写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此曾子城自己改号为“涤生”,字伯涵。一年过去了,曾涤生在院试中脱颖而出,考取了秀才,喜传报到了涟滨书院门口,同窗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唯独那个富二代牢骚满腹的冲曾涤生嚷道:“曾子城,这屋子里的风水原本是我的,你一来就夺走了。”同学们对此都非常反感,纷纷指责富二代故意无理取闹。曾涤生劝说同学们不要为了这种小事伤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并走上前,握住富二代的手说道:兄弟,风水依然在这里,是你的终究会是你的,别人也带不走。如果过去我有冒犯到你,希望我走后,你重获风水的同时,自己也能好好的努力学习。几年的寒窗,并没有让曾秀才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一鸣惊人。眼看着那个成绩还不如自己的富二代都能抱得美人归,而如今他却没能找到女朋友。他甚至怀疑自己这辈子,会不会就这样,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屌丝。曾麟书也为此很烦心,跟欧阳凝祉喝酒时也经常诉苦。欧阳凝祉心里很清楚,自己这学生虽然看起来有一点憨憨的,但是实际上绝非等闲之辈,日后定能成大事。看来只能亲自为学生物色对象了。欧阳凝祉通过朋友圈把衡山的一位王姓美少女介绍给了曾涤生,女子的父母认为大学者介绍的对象肯定错不了,两家择日定下了婚期。订婚后,王家的亲朋好友中有人说,这个曾涤生学习天赋有点差,还给王家人讲了个道听途说关于曾涤生的故事:曾涤生以前在衡阳读私塾的时候,暑假在家朗读《岳阳楼记》,一个贼潜入家中躲在房梁下,想等他背完睡觉后捞典东西。曾子城一直读了十几遍还没有背下来,贼一直耐着性子等到凌晨,曾涤生还在翻来覆去地读背那篇文章。贼实在看不下去,索性东西也不偷了,跳下来冲他喊道:“像你这种笨人还考个啥功名,这么久都背不会。”然后将《岳阳楼记》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扬长而去。王家父母听完后也不管是真假,一琢磨,我们家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在当地还算小康家庭,总不能嫁给这个家境一般,长相一般,智力还值得考究的小子吧。于是也没有通知欧阳凝祉和曾家,王家准备私下悔婚。到了两家约定的结婚日那天,曾家亲朋满堂,敲锣打鼓准备迎新娘子进门,不料等了半天等了个寂寞,此时,王家才有人过来传话说,不来了。一问他原因,来人也支支吾吾说不太清楚。曾家懵逼了,欧阳凝祉更是懵逼了,这王家放鸽子水平真的是一流啊,我这以后哪还敢去老朋友家喝酒啊,脸都没有了。满脸愁云的欧阳凝祉思索了好久,对来宾大声说道:在座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却未等到新娘子,我作为媒人深表歉意,家中正好有一女,年龄也合适,只是算不上美女,如果涤生你不嫌弃,我就把女儿嫁给你作新娘吧。目瞪口呆的曾涤生看着欧阳老师的尴尬救场,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他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从自己年少时就被欧阳凝祉强迫收为学生,今天又稀里糊涂的成为了自己的岳父,这些是不是设计好的?曾涤生明白自己作为普通人注定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大多时候只有被挑选的份。如今骑虎难下,也别无选择,师妹也不算特别难看,之前也算有所了解,家教、烹饪、才学都很不错,于是默默的接受了被安排的这一切。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