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用完晚饭,刘备他们还是没有回来。也没有再等,依旧是在自己小院子里,脱光了冲个凉水澡。夏天太热了,每天都要洗。虽然已经是七月流火,但是这里地处南方,还是天天都热的一身汗。幽静的小院被他哗哗哗的泼水声搅和的不得安宁。随便洗一洗,地上一大摊水渍,一些花瓣也被打湿在水里,被董良踏烂。然后又再屋里对着油灯读了回书,就熄灯睡觉了。因为下午起的晚,本来不太困,幸好这段时间比较累,他又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睡到迷迷糊糊的时候,好像听见外面有动静,估摸着是刘备他们回来了,自己也没有再管,安安心心的睡了。刘备他们也没有打搅董良的意思。昨天喝多了,按照平时和大家一起睡觉的习惯,在董良那里挤了一夜,结果忘记了张飞的呼噜声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所以也不好意思,也感到好笑。……就这样过了三天,刘备他们天天被叫去赴宴。董良则基本上把学校的工作又重新安排好了。仍然是原来的那一套时间安排。不过空间不如原来开阔,就作了些调整。而自己十个画图的学生,都被安排学习自己这两天赶制好的路线图。等他们把这几份例图吃透。就把他们撒出去,把襄阳周边的地图画下来。再顺便开始让他们带学徒。有人会疑惑这样会不会太早了点,他们才跟着学习了几天,就要跟着带学生了。其实董良现在画的地图是比后世的地图简陋很多的。本来就没有多少东西要学习。何况,董良上学那会儿,这种课程也就是上一学期,一周也就两节课,还不如董良在这些学徒身上花的时间多呢。曾经在某小国侵略大国的时候,大国用了十四年打赢了仗。而那个小国处心积虑,在侵略大国之前就谋划了几十年了。大国的军队的自己国家的地图,都没有小国画的详细。很多时候用的地图,都是从小国手里缴获的,实在是不知该说什么。可能最了解你自己的,永远是你的敌人吧。所以董良则要提前准备,反正要在襄阳待几个月呢,有的是时间把周围环境搞清楚。到了午后,董良出了城,来到了刘备驻军的军营。两千人马驻扎在这里,校场里有大片的空地可以施展。董良下了马,随手把马缰绳递给士兵。往校场里走去。在校场中间粗略的搭了几个作坊。左边是木匠,右边则在搅和一个大瓮。左边的木匠曲万田,是董良托伊籍在城里找的手艺人。会做木雕。找他过来就是雕刻模板的。董良要搞印刷术,就要搞定三样东西,一是模板,二是纸张,三是墨。纸张有现成的,蔡候改进造纸术后,又发展了些年,现在纸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反正是足够使用,要想更好的纸,当然也可以研制,但主要是董良不会啊!好多人都背过造纸术,造玻璃,造火药的秘方。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穿越了大杀四方。董良当然也背过,但是也又不是生活中天天见到的东西。即便是心血来潮背会了,可时间长了就忘了,谁知道你啥时候穿越刚好碰上啊。董良也知道造纸术用什么枯枝烂叶破渔网还有竹子,但是现在人也是这么干的啊!董良的知识也就到这一步了。他光知道肥皂好像是猪油加上草木灰,细节一概记不住。他也知道火药要木炭硝石硫磺,然后呢?比例是多少来着?怎么搞硝石来着?怎么搞硫磺来着?完全不行啊。这个日后有了安定的大后方,可以给工匠一个方向,让他们慢慢搞,现在是绝对搞不出来的。言归正传,现在印刷术是最容易搞的。当然指南针也好弄。印刷术的纸有了。需要雕版,事实上雕版和活字印刷术都可以做,其实差别不大。但是在印刷一些特定的东西时,活字未必有雕版好。最起码你印一套论语,拿上次的雕版直接上墨印就行了,活字还要排字。不过一套书一套雕版,太贵,保存起来成本也高。就好像有些大学生抄作业只需要复制粘贴。而扑街作者则天天在键盘上码字。雕版其实不难搞,这找来的曲万田带着他的徒弟,在木板上照着字雕就行了。他虽然不识字,但是能在木头上雕花,照着书本把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就可以了。这个很容易。唯一有点麻烦的是墨。印刷用的墨和普通书写的墨不一样。这个董良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是也无非是淡一点,浓一点,不要晕开也就是了。也是一事不烦二主,还是伊籍,这俩人现在都快成好朋友了。主要是伊籍对刘备他们感官好,董良也刻意去结交,这不就刚好,郎有情妾有意,就打起来了交道。这是城里找来的制墨的工匠叫鲍侃,他也是老手艺人了。这也是让他带着徒弟,在这城外不停的实验怎么能搞出来合适的墨。这不停的搅和这大瓮,不时的还往里面加些料。只能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老手艺不过用了昨天一天的时间,在这墨里添添减减,搅和搅和,已经差不多了。看旁边放着的废纸,上面是老鲍调出来墨后刷在一块刻了字的木板上,然后在纸上印的实验效果。董良走进去,摆摆手阻止了他们的行礼,让他们继续各忙各的。拿起来那几张废纸看一看。这墨迹从模糊到清晰,越来越好啊。董良很满意。这实验用的雕版上有三排字。上面一排鸡蛋大小的俩字已经十分清楚了。中间这大拇指盖大小的字也完全不妨碍辨认了。就是这最下面这一行,小手指甲盖那么大的字还有些糊。不过董良并不担心,以目前的速度看,今天晚上或者明天,老鲍就能把墨调好了。进度喜人,董良放心的把技术活交给专业人士。 , )
第五十六章 墨(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