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许牧这一副淡然处世的模样,朱元璋甚至怀疑先前自己和他的冷战就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老师,我们兄弟几个这才从邻村的灾区回来。”“我爹听了一些我们在那边的所见所闻心中也是感慨,便来和您聊聊天。”朱棣笑呵呵的上前两步开口说道,在二人只见打着圆场。“当然可以,来喝茶。”许牧听到这话,也是心中一阵好笑。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他自然是明白朱老爷子这份倔脾气的。这次前来,估计也是在大虎他们的怂恿下才来的。“唉!咱这些日子,也是思考了不少。”“话说许先生,您说我要是真的把乡亲们供出来了,他们将来不认我怎么办?”“咱要求也不高,就想着将来他们过上好日子了,能别忘了咱。”“毕竟人都有私心,咱也不例外。”“对于咱来说,就是放弃掉眼下的一切,去为了他们的日子拼搏。”“要是咱再自私一点,这种得不偿失的活儿,咱肯定都是不考虑的。”朱元璋端起面前的茶盏浅浅的抿了一口,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言语中尽是复杂。听出来了朱老爷子心中的郁闷,许牧突然就笑了。他突然间就明白了朱老爷子这段时间以来,内心真正的想法。朱老爷子根本就不是什么自私,更不是什么不愿意为乡亲们做事。他担心的,仅仅是自己被遗忘罢了。当了一辈子村长,为乡亲们服务了一辈子。这如果有一天突然乡亲们说不需要他了,心中肯定是会空落落的。“朱老爷子,您心中所想的,我自然是明白的。”“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想必乡亲们心中也是一清二楚的。”“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吧,大明诸位应该也都很熟悉了。”“自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之后,貌似除了随后奉天靖难的朱棣之外,就没再出过什么好皇帝。”“您想想这大明几百年来,都是些什么皇帝?”“炼丹的,逗鸟的,玩蛐蛐的,一心想做木匠的,十几年不上朝的。”“在这一代代的积累下来,终于将大明的根部彻底腐坏,再无回天之力。”“以至于崇祯皇帝就算是天天忙于政务,将自己一辈子都在于搭了进去,最终还是只落得了个自缢煤山的下场。”“您觉得,这些皇帝对得起百姓吗?这样的大明对得起百姓吗?”许牧的一番话,使得朱元璋一时间陷入了沉思,心中不是滋味。他甚至怀疑许牧已经知道自己是朱元璋了,所以说才会说出这种话来扎自己的心。自己常常担心百姓会负了自己,但大明若是真的如此下去……自己还怎么有脸让百姓全心全意的对自己?“但是即便如此,当清军入关要统治百姓的时候,还是有无数的百姓奋起反抗,甚至高呼反清复明。”“想当年清兵兵临城下,襄阳守将马祥麟曾在殉城之前,给他母亲秦良玉写过一封家书: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的回信也仅仅只有一句话:好,好,真吾儿。”“秦良玉的丈夫是武将,在丈夫殉国之后她毅然投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有人扬言说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豪杰,为了大明,她的丈夫,儿媳皆是为国战死。”“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要知道,为了大明而奉献了此生全部的,可不仅仅是只有他们一家。”“纵观大明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踉跄坎坷,无数次的没落与破败,似乎都在告诉这个天下,大明完了。”“但纵然如此,整个大明上至君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从未向侵略者低下过头颅。”“我大明,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然国破,但朱元璋当年立下的组训,他们记得仍旧清清楚楚。”许牧说到最后,面色不禁多了几分感慨。纵然是他,每每讲到这一段话的时候,也不禁一阵心潮澎湃。要说不为这些而骄傲,那是假的。但最终的结果,令他心中十分的叹惋。然而听到许牧的话,朱元璋却是瞳孔一缩,鼻子莫名的一酸。按照许先生这个意思,纵然是大明到了灭亡的最后关头,那也是在几百年以后了,那些百姓后人们仍旧记得他朱重八说的话?朱元璋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随着李自成被赶下龙椅,清军进京,各种政策随之即来。”“原本多尔衮承诺,他大清建立后,不易衣冠、不改习俗、不变发式,但他很快便出尔反尔。”“而其中最掀起轰动的,便是剃发令。”“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但是大明百姓又怎能答应?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想剃发绝不可能!”“他们高喊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纷纷开始揭竿起义。”“尤其是江阴城,创下了六万百姓死守孤城,抵挡二十四万清军,连斩三王十八将军的战绩。”听到许牧这话,别说是朱元璋了,就连是朱标等人都不禁瞪大了眼睛,倒吸了一口凉气。尤其是朱棣,心中别提是何等的震撼。作为一名常年领兵打仗的将领,他当然知道此等战绩意味着什么。朱棣的脑海中,甚至已经开始浮现出当时战争的惨烈,百姓们拼死抵抗,誓死不服从满清鞑子的统治,誓与大明共存亡。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百姓们的脸上皆是愤恨,但仍旧不愿后退一步。他们的身后,是家乡,是亲人。他们的身后,是大明最后的倔强与骄傲。此等血性与骄傲,此等对家国的执着,谁看见了能不为之感慨?仅仅是三言两语,便将此次战役中的悲壮尽数道出。 ,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到底是谁负了谁(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