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张世平也散发了粮食?”程昱晚了一步,张世平的粮食,也已经分给了穷人。是的,李清买下了张世平的粮食,并且让张世平也散发粮食。张世平的粮食,全部散给百姓。一粒米都不剩!把程昱气坏了。那只有苏双了。没收苏双的粮食。虽然苏双的粮食少,但也能解燃眉之急。可事与愿违,苏双的粮食,也都没有了,不出意外的,也都分出去了。分给了穷苦百姓!“李子明真是青天大老爷啊!”“曹孟德黑心的很,比起李子明,那就是魔鬼!”“李子明快打过来吧!”……李清赔钱了,但他得了民心。兖州的百姓,很多人得了李清的粮食,对李清感恩戴德,都盼着李清能获胜。能击败曹操,占领兖州!“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赔了钱,但我得了民心,不亏!”其实李清是亏了。但有什么办法呢?既然亏的钱,已经木已成舟,那么李清就自我安慰起来。不过,李清任重道远。要击败曹操,速战速决是做不到。只能耗下去。而李清最初采取的策略就是耗。所以,李清才亏本,买兖州的粮食。把兖州买空,把兖州的粮价抬高!李清部分的达到了目的。于是李清和曹操对耗!“文远,你肩负重任,你要尽可能的撑下去,把曹操给我拖垮!”“喏。”张辽坚定的点头。“好,文远,再见。”李清离开了。把和曹操对峙的重任,交给了张辽。当然还有黄忠。李清又南下,去见了黄忠。黄忠的形势很乐观。不过也没有最初那么的乐观了。因为曹操增兵了。给曹昂增兵五千。这李清正中下怀。曹操的兵,在前线的越多,李清就越高兴。李清就是要曹操耗尽粮草。打持久战!拖垮曹操。而黄忠占了优势。李清看到了,李清很放心。于是李清又去曹仁那里。曹仁在和文丑对阵。文丑损兵折将,锐气尽失。曹仁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气势上,压倒了文丑。而文丑还不服气,他又出战了一次。却没有悬念的,文丑再次被曹仁杀败。损兵折将。于是文丑还剩下一万兵,他兵力上也不占优了。不过,袁绍家底厚,又派出一员大将。袁绍手下大将韩猛,带领一万大军来援!本来想一鼓作气,击败李清。但文丑不争气,文丑大败,损兵折将,韩猛杀来了,却也没占绝对的优势。而曹仁按兵不动。更是让韩猛抓狂。“对,尽可能不和袁绍打。”李清到来之后,了解了战况,李清笑了起来。如今的大敌是曹操,而袁绍不是主要敌人。要分清主次。李清要先灭曹操。然后才是袁绍。视察了前线的情况,李清打道回府了。“虽然前线对峙,但我们的重点,还是励精图治!”李清回到洛阳,他马上定调了。如今虽然和曹操打了起来。但李清不想速战速决,李清要把战事拖延下去。前线轻易不会打。那么,李清重点要放在内政上。趁农闲季节,李清又要新修水利,扩大水田的规模。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靠天吃饭!“除了兴修水利,我们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必须做,那就是收粮食!”李清急着回洛阳,李清就是要收粮食。因为李清治下丰收,百姓收的粮食多,一部分自己吃。余下的粮食,百姓急着卖掉。但李清为了消耗曹操的粮食,李清禁止卖粮。粮食除了卖向函谷关以西,其他的方向,李清都设了关卡。一粒粮食都运不出去!这显而易见,函谷关以西,粮食卖出去,粮价是可以下来。但辗转反复,要从关中运粮出来,而还要绕开李清的地盘,那路程太远了。消耗不是一般的大。尤其运到兖州,价格也不会比兖州低多少。明显无利可图。李清才让商人,卖粮到函谷关以西。但杯水车薪。李清治下,余粮太多了。即便多种经营,养了家禽家畜,但还是有不少剩余。河南以及南阳的粮价,是一再的下跌!那么谷贱伤农,老百姓要遭受损失!这李清当然不能看着。必须采取措施。那么收粮就是很好的措施。“众位议一议吧。”要收粮食,李清也不能一手遮天,需要众人多数赞成才行。“收粮,好办法,群认为可行。”陈群也早已想到了收粮,而李清提出了,陈群正中下怀。“是的,收粮迫在眉睫,应该收粮。”钟繇也点头赞成。“收粮,是要建粮仓,而且要建不少。”听到要收粮,蒯良想到了,要大建粮仓。……于是众人议论纷纷。还真的别说,都赞成收粮。让李清眉开眼笑。“那就决定了,收粮,不过价钱,是要定一下。”李清拍板了,但李清又想到了价钱。“当然是随行就市了。”陈群马上一笑。因为现在的粮价低,若是以市场价收粮,那稳赚不赔。是陈群所得意的。“谷贱伤农,我收粮,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给百姓一定的利益。”李清马上摇头。“给百姓利益?”陈群没想到,他有些不淡定了。“对,我希望,能提高三成的价格。”李清语出惊人。“价格提高三成?那是不是太多了,将无利可图?”陈群质疑。“无利可图,也有可能,但我们不能,把眼睛都盯在利益上。”“群不敢苟同。”陈群摇头,他不赞成李清的做法。要收粮,就必须赚钱,否则白忙活,那图个啥啊?“是啊,主公,我们不能赔本赚吆喝。”蒯良也不赞成李清的做法。而且蒯良要修粮仓,他忙忙活活,他不能白忙活啊!必须赚钱才行。……接下来,众人大多希望赚钱。但李清坚持要让利。于是不欢而散!李清不能一言堂,李清也有吃瘪的时候。闷闷不乐。“怎么不高兴了?”李清愁眉不展,被樊婵看出来了。“鼠目寸光,都是鼠目寸光!”李清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