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
“简单?”
张阳感慨道:“我以前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人之道,或者说是为了将来可以有一份谋生的本领。”
李承乾安静听着。
“长大后明白了,所学的本领皆有所用的地方,当学会了一种知识,并且这种知识可以用来提高自己,那种成就感是不是特别棒?”
“如此说来孤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多数是在父皇考问学识韬略之时。”
“那就对了,读书有很多积极意义,提高思辨能力,或者专门一类用来提升自己的专业领域,并且有益生活与表达,提高常识,可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放在更高的地方,那就是为立身为立业,太子觉得对吗?”
李承乾拱手一脸的佩服,“你果然是孤的诤友,听你一席话此刻已经豁然开朗。”
张阳又道:“对与天下读书人,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得人赏识?进士及第?”
“太过片面。”张阳评价道。
“又或者增加学识投效士族?”
“不是正道。”张阳还是摇头。
“你还是直说吧。”李承乾放弃了这样一个个去猜。
“当大唐立足中原不过三十年,天下恢复太平这才二十年有余,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如若参与科举有人落榜,这些人的去处在哪儿?”
李承乾答道:“回乡继续读书,要不就是投效士族?”
说来说去还是投效士族,一提到科举三两句话都离不开士族,很是恼人。
张阳抬头看了看天,“落榜的学子并不见得差。”
“今年科举朝中的收录范围已经很广泛了,收了近四成的人。”
“收了四成的人就走了六成的人,这不是浪费吗?”
几只鸟儿停在屋檐上不停叫唤着,深秋时节午时最是温暖。
张阳背靠着墙,双手揣在袖子里,“余下六成的人中可以再选取,这些人即便是科举落榜了,朝中可以给分配工作,其中不限于弘文馆,崇文馆,文学馆入职,简而言之包分配。”
“如若他们愿意还可以去往各地参与官学,朝中给予扶持,每月给他们足够生活的银钱,他们下一次参加科举也可以给予一些便利。”
听完这些话,李承乾还在思考。
“太子殿下,你说陛下为何要考虑薛延陀呢?”
“啊?什么?”话语一转,李承乾感觉头皮一抽。
话题愣是从官学开办转移到薛延陀上,为思路转移的如此之快。
张阳惆怅道:“在下以为薛延陀处于漠北之地,那个地方太过荒凉,而且不如突厥的牧场富饶,要是攻打薛延陀成本都抵不上收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