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海月清辉琴(1 / 1)

海月清辉 可月飞凝 1917 字 2022-10-22

(第二日,两人相约又进了衡门馆,这次李志成可是成竹在胸。别的不说,只要他能安然把琴弦恢复,那岂不是又多了一份自信?到时候那些古琴爱好者自然闻名而来,他老李家的斫琴技艺又能重复荣光了。“你这么高兴,好像很有把握嘛。”海月调侃道,她自己反而是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来的。“古琴的斫琴资料来源于古文典籍,因为古琴自带的文化属性太过强烈,也因为所谓的古琴界各种滥竽充数的东西太多。每遇到跟传统违背或是新的探索,当事斫琴师往往会遭到诸多反对。古琴制作面临的一大困难在于鉴别无标准。文人的各种形容辞藻,要转化成当时他们实际听到的声音,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想把你李家那一套拿出来实践?”其实名不名一点不重要,重点是即使没有人知晓也仍能保持心中所是,坚定不移走下去。“我是有点这个意思,不过我爷爷估计不会认同。”李志成耸耸肩,表示无所谓。陈弋已然在大厅听见两人谈话声,态度依旧温文尔雅,却也多了几分从容。他跟随唐老先生多年,不仅仅斫琴的技艺了得,连弹奏水平也是一流,并且在闲暇时间还对乐理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曾利用声波原理对古琴的音质进行过测试。古琴好坏的判断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声音是否够好。这个好,既有公认的硬性标准,也有个人审美的问题。因此是很具个人主观意识的。“陈叔叔,我们要开始了吗?”“开始吧,两位穿上这个工作服戴好这双手套。”“这手套很轻肤呀。”海月有些惊奇道,毕竟她算是门外汉类别,不能怪她大惊小怪。“橡胶手套的一种而已,看把你呆的。”“两位口罩也戴一下,我们要开始真正碰触它,因此必须小心再小心。”“是。”两人异口同声,既兴奋又紧张,还有些期待。好在一个上午的忙碌,总算成功把琴弦复原,而海月总是别上面的图案迷了眼,似曾相识的感觉总是从脑海冒出来。“海月,这张琴似乎跟你有缘,你手套拿下弹弹看?”“这?真的让我弹吗?”万一坏了她可赔不起呀。“嗯,我师兄交代,一定要让你试音。”其实说试音就是试弦,确定声音是否正常,好确保弹奏时音色无碍。“那我就试试。”看看李志成,见他一个劲朝自己打手势表示支持,海月也不多想了。这张琴令她有种熟悉感,她也说不上来缘由。就在海月试弦的空档,李志成突然问起:“陈叔叔,这张琴可是有名字?”“当然。”“那它叫什么?”“你问这个干嘛?”“好奇嘛,每张琴肯定都有特别的故事,这张琴既然历史悠久还能弹奏,说明它的主人肯定很爱惜它,一直保存极好。”“臭小子,有点见地。”陈弋罕见地露出笑容来,让海月也停下动作等待答案。见两人都盯着自己,陈弋这才开口:“它叫海月清辉。”“啊?”海月差点吓到,莫不是因此,他们才说这琴跟自己有缘?李志成也睁大了眼睛,又走近了琴案,对着琴面看了又看,发现上面确实有海浪纹饰和圆月图案。“你早就发现这些图案?”“是,我昨天就发现了。”所以才会这么配合,总有种隐隐的期待。没一会,陈弋拿来一台仪器,一台古琴的音域是否完全,是否会有缺失,光用耳朵听,不如用客观的仪器来测试。声波的分析软件,可以将动态的瞬时声响转化为静态的波形处理,直观的看出声音里缺失和强调的区域在哪里,这是根据个人理解进行修正的基础。当然,他并不会解释这些东西,两个年轻人也并没有过问太多,他们只在一旁静静看着。李志成还在玩味这张古琴的名字。而谌海月却是在思索一种可能性。“陈叔叔,我们既然任务完成了,是不是可以回去了?”“嗯,你的试音没有问题,这张琴的音质保存的很好。你们先回去吧,空的时候我再联系你们,到时候你可以准备一首曲子弹奏,如何?”“没问题!”这么好的事,谁不愿意啊。只是这张琴的名字?海月出了衡馆门大门口,立马拉起李志成就跑。“我们赶紧回丁桥,去沿山村小超市看看去。”“那也不用跑吧,地铁过去也就一个小时,你着什么急。”“你以为人家会一直在家等你上门啊,万一去晚了,对方不在,岂不是白跑一趟。”“你总得告诉我是去干嘛吧?”“我也不知道干嘛,就是想去核实一下。嗳,马上要上学了,后面可没时间跑出去。”“那你周末帮我录个直播如何?我请陈叔叔就把今天这张古琴给咱们做道具。”李志成美滋滋说着,盘算地那叫一个美好。“你还真是无利不起早,那是古董,可不能入镜。”“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海月突然有些恼了,所幸不理会她。一个小时后,沿山村依旧静静地,也没什么人在外面走动,但是这里的村落感特别强,令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有种物以稀为贵的艳慕。“你看那些青菜,我家老妈就只会在阳台泡沫箱里种点葱。”“你不会是饿了,想吃青菜吧?”李志成又是一阵拍照,他呀,除了衡门馆不让拍照,随时随地都不改这个习性。“老板,我找你二楼的住客,那个,我是丁先生的学生。麻烦你帮忙通报一声好吗?”那老板好像认出海月,因为昨日见过这姑娘。这次也没说什么,爽快答应了。没一会,楼上下来一个年轻人,看着挺阳光的。“你们找我?”“你好,我叫谌海月,他是我同学李志成。我们就在对面学校读书。”年轻人不置可否,站在小超市门口看了看街对面的树,又重新打量两个陌生学生。“你们说的丁先生,就是昨天跟我买琴的人?”“正是。”愣了半晌,还是李志成反应快,立马应道。“对,就是他。我想更多了解这张琴的来历,所以……”“丁先生昨日已经答应我不过多宣传,你们两个难道不知道?”“知道知道,我们就是想更多了解一下嘛,毕竟老师把它交给我们保管。我们也不能对它一无所知呀。”“我告诉你们一个地名,你们自己去那边查资料,别的恕我无可奉告。”年轻人说了三个字后,转身就进店里了,完全不给海月他们转圜的余地。而这三个字确是再熟悉不过的……“衡门馆?!”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