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默不作声了,莫太师说得有道理,要和谈早在边关被破之时就要谈了,而今大周已占了梁国大半国土,打得梁国没有还手之力,谁还和你和谈呢。
莫太师在朝堂以高压的手婉把控住了局势,但也让他的野心与嚣张深入人心,他干冒大不讳坐上了皇位,后面虽说得好听没有不臣之心,但当堂斩杀大臣,哪有把皇帝放在眼中,他不是皇帝,却凌驾于皇权之上。
其实莫太师也在后悔,当年先帝驾崩,若是他干脆自行登基为帝,那么不少大臣还会拥护于他,干脆让梁国换个君主,一切都由他决定,也不会有今日这么多事情,但他当时的野心太大,他想带兵南征,想一雪二十多年前战败之耻,想与燕国瓜分大周,建立不世功勋。
但没想到事情并未按他所想的那样发展,他败了,又一次败给了大周的军队,还是败在了一个小丫头的手上,而此时他再要篡位,跟随他的人能有多少,重要的是梁国一旦陷入内乱,只会亡国得更快,所以他坐了坐龙椅又走了下来,没有当场来个弑君夺位。那个位置他不能坐,至少现在不行。
可莫太师不想让梁国内乱,但他的举动无异于成了一根导火索,第二日,看守着原梁国二皇子,现如今的逸王的侍卫来报,逸王一家人离奇失踪了,而同时失踪的,还有城内部分大臣与世族族长。
莫太师感到不秒,立即带着人冲入了皇宫,可梁皇已死,玉玺也不见踪迹。
一夜之间梁国变了天,皇上死了,有说是莫太师篡位害死的,有说被莫太师逼得自尽的,还有说梁国国运已尽,被苍天收了命去。
而没过两日,在都城不远的彭城,逸王被拥立为新帝,张出告示:莫太师篡位,逼皇上自尽,皇上临终前传位于逸王,并以玉玺相赠,现逸王召集天下能人异士,外抗大周军队,内平莫太师一党叛乱。
逸王的想法是好的,但显然他的准备太过仓促,身边虽有一批文臣保着他,但在军队的力量上,他太弱了,莫太师只以逸王谋害皇上其罪当诛这一个理由,就派出了两路大军追捕他们,打得逸王带着人马一路逃窜,最后还是温亦辉遇见给他们救了下来。
再然后的事情已不需再多说,逸王无奈直接投降,把梁国玉玺交到了温亦辉手上,梁皇已死,新皇未立,梁国人失了主心骨,兵败如山倒,不出两个月,梁国都城换上了大周的旗帜,宣告了梁国灭亡。
莫太师是被自己的部下捆着献给温亦辉的,是大先生一剑砍下了他的头颅,在送他上路前,大先生把胡盈然的牌位抱在了怀里。大仇已报,大先生大醉三日,被温亦辉拉在马车上带着上路的。
温亦辉在逍遥王一到就点齐的军队立即上路,直接冲向了燕国境内。
他的心里急啊,虽然温婉儿从来都报喜不报忧,但他怎么会不知道燕国的交战有多凶险。自己的女儿弄死闻人天宇,那能不付出代价?即使女儿不说,从大舅子那通篇骂他的书信中他都能猜到一二。没有立即回去看女儿是他实在走不开,否则他早飞回去了。
如今终于能见到女儿了,温亦辉可说是归心似箭,但他
还是得先回京城一趟,面见皇上,把一应事宜向皇上陈述清楚,还要拿到皇上的旨意,准他回归西南军并调派原征北军前往燕国支援。
想起自己远在边关的女儿让温亦辉十分担心,女儿是个好孩子,就是太爱铤而走险了,最后他干脆让大军直接去边关,自己离开队伍疾驰回京述职。.
对于温亦辉的决定永德帝并无不满,他自是明白事情的紧急,温婉儿已送来了战报,此时东方青云与燕军陷入苦战,虽然前期西南军趁着燕国反应不及,攻下了五城,但因后备兵力不足,一直未能再有寸进,而燕国反应过来后,也发动了激烈的反攻,如今正战至关键时刻。
温婉儿已上书准备亲自带兵前往支援,如今他已下旨意抽调各驻军兵力前往边关汇合,如今西南王温亦辉带兵凯旋而归,不仅提振了士气,也是解了西南边关燃眉之急。<!--over--><div id=center_tip><!--2022100409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