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流亡者涅槃重生 015章 谜缭子(2 / 2)

搏秦 尚泉简烹悠 2288 字 2022-11-04

那么事态后来又如何开展的呢?

在卫缭从行的魏国使团中,嬴政并非压根没将他们放在眼里,但绝对有意要冷落他们十余天,迫使对方认清自己地位。而魏国正使亦是位刚猛之士,因非相邦指派,他更是魏景湣王继位前的私人门客上宾出身,亲信无疑,位列正卿,在使团出行前自有对策呈报过魏王。他见无隆重入见之机,并不想甘愿受卑身侍奉上国的骂名,而是相对委婉地留下辞别信,毅然率领众人归国!这对‘加塞’而来试探秦王深浅的卫缭来说如何可行?

在卫缭的立场上,如果无法与秦王会面,那么自己便无法向相邦交代,有违重托,下场凄凉倒不至于,但一生所学无数,多年等待,自己以后也不过求得外任一县为令长,了却余生的命运了——若是如此,当初求得在县为吏即可,安需游学客食四方?出城在即时,他翻身下车,悄悄回到馆舍,声称有要事相见,碰巧与传达正使遗信后、被嬴政派来问罪侍者阻拦不力的王宫卫士相遇。卫缭当即表示自己身为使者,尚有密事上言秦王,不欲离去,由此才与随同出使的目标人物‘接上头’。

后来的事情如正史所言,两人相见甚欢,但最初仅仅在郎中令手下充任辅助,衣服饮食也并不能与秦王同,一切都是后来才有的待遇——在秦国驻留月余后,卫缭自认为已经清楚秦廷的最新动向,此时他还是心向魏国的忠臣,在身份上,他更乐意自认为魏稷门客出身的魏臣,所以当然要找机会回到魏国才行。何况不用说也可以猜到,相邦的门客在使团中消失,这种极有可能的叛魏投秦行为,会对堂堂相邦的职业生涯造成何等的不利!及时逃回魏国,很多事还能解释得清,而再迟疑,自己即使想回到魏国,也很有可能被故国派来的刺客秘密正法在咸阳城中!

计算好所有行程的他,悄悄踏上归国的旅程,沿途尽是他来时记清的道路,如今随时要默默准备隐藏,防止被秦国方面抓捕到,那样的话,依旧难逃一死……

对“是否愿意作为秦臣而得到富贵这项抉择”,卫缭起初并未动过心,因为他内心清楚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其它办法——魏国很可能迁怒于自己的母国,将卫君在内的所有人贬斥为奴隶,消除掉这一祸乱过大魏霸业的动荡乱离之邦;而在大梁城中,得到卫缭‘亡去’消息的魏稷,显然没有名相的定力,反而四处散发财物,企图将事态消弭于无形,还未来得及判断自己是否会失去权势,已经病倒在床榻上,长卧不起,在听闻魏王亲自到府上探视的消息时,竟然直接一命呜呼!

后来再也没有魏国的贤公子,也再没有人对找寻卫缭麻烦一事上心:魏国的权力真空再次吸引走所有逐利之徒的注意力,那些游走在高门大姓、王侯将相之间的人们,既不真正的尊重权贵,也不在意国家长远的未来,他们真正关注的只是官爵带来的崇高与坐享其成的进献,只要能得到这一切,无论什么样的付出都值得一试。

可怜卫缭在担惊受怕中被守卫重新捉回秦王的面前,强装镇定下前者对视良久,卫氏虽然不知千里外的大梁城政治变乱如何,但却不得不编造出一套说辞,令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位真正心系天下苍生安危的高士,因为嬴政非其理想中的君王,所以才打算逃亡回魏国。而面对卫缭依据相术、对自己极为不恭敬的评价,嬴政当即给予斥责,表示自己并非外人所认为的无信无义寡恩少廉之徒。

“那么就请秦王宽恕附庸过长信侯与文信侯的门客,拣选其中富有真才实干的人才,所谓游食之徒,多是郁郁不得志所以被迫附庸在豪门之下,不能过多择选主公的良莠。今日不纵其徒,后日必有为权佞之臣效用全力的死士,王上依旧不能根除未来的祸患!”这段对话深深印在嬴政的脑海中,而心虚的他,自然也清楚自己很可能真的是吕不韦亲生子,若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谁又愿意选择弑父?当初文信侯自尽,并非本意,不过是迁徙蜀地,这一举措在请求严惩和轻处的两派大臣眼中,都不能尽意,如今为何不借助卫缭的骨鲠之言,就坡下驴呢?

虽然当时不能判断群臣之意,但卫缭在,他的话必然能引发秦臣长久的讨论,自己也就安全了。两派人的门客都在伺机报复自己,作为秦王,他已躲过多次暗杀,谁知有没有下一次?

“从此往后,设国尉一职予汝,专为大秦提取破解纵横之策,寡人要跳出纵横的限制,成就大秦的天下!”

“再传令,卫缭的车马饮食,比下本王一等!从少府出计其用。”好事者讹传后来的国尉卫缭的功绩和能力,明显是将后来的汉朝隐相张良的才能功绩套用在他的头上,并将张良的低调与记载寥寥的卫缭相提并论,认为卫氏一定具备相同的处事哲学。殊不知,这些都只是卫缭为了逃避来自魏国可能的追杀,所以被迫采用的明哲保身做法——对一名动辄策划数万金出使各国权贵门庭的智囊之士来说,低调,如何能真的低调下去呢?自己从事的可是破灭他人国家、直接动摇社稷根基的计策啊!

卫缭缓过神来,望着韩地宫人离去的脚步,随从接引走向秦王的卧房。<!--over--><div id=center_tip><!--20221004094730-->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