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归乡路远 内地思安 033章 原力-灵气(2 / 2)

搏秦 尚泉简烹悠 2592 字 2022-11-04

值得羡慕的是,其中有些人的确成功了:在躲过主流社会并不友好的上层绞杀力量后,部分方术士成功搏杀到王座咫尺之遥:获得与本国并不完全合理合法的最高统治者直接对话的机会——这种在外界与后世看来也就比较特别的王者召见民间宗教界人士的做法,在当时并不会引发过多轰动,而且就其性质来说,给予外界观感的依旧是上下级界限分明的召问。而实际上呢,确实相当平等的对话:在玄而又玄、难以琢磨的全体神明之下,世俗统治的巅峰再过专之制,也并不能超过一脉相承的精神信仰,所谓尊贵,仅仅只是王的身份相对于神明的代理人巫觋道人个人而言。以肉体凡胎企图超越玄冥境界,本质上是在追求掌控世间所有生物的绝对权力,这种过于霸道的做法不可能获得任何力量的承认,并不简单是在教科书中会记载的狂妄到‘挑战神权’致使事业失败、国破家亡身殒寥寥几笔。重点在‘任何生灵,最起码在同类层面,没有任何资格强行要求他人完全贯彻自己的意志观念,否则不能生存。’——危害同类基本生存权益的行为,在所谓的天谴之前,早已是人怨沸腾。这样才有周初诸贤达成共识的千古名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潜含义正在于汤武革世人命:‘天罚,亦自我民自起兵罚上位大人’。所谓神谕,更多是有心人倚重借用的名义装裱作神圣的模样,用来鼓舞追随者与平辈队伍们的宣传口号。那太上忘情的神明,实际上只想看见相对和谐的世界,并不关心具体的统治更易。帝乙帝辛的狂悖虽然持续了数十年,但终究不过历史长河的一瞬。王权与神权这对权力巅峰的双胞胎,实际上只有合作才能互相成全、达于长久。这就是为什么周代不仅有社会名人,更有具备名姓的神明开始大量出现的原因,风气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才大致告停。南朝的集大成之作如《搜神记》等,即两汉开始被畸形社会制度喂饱的世家子弟们,其中或主动或被动淡泊明志的名士之辈在大乱世中观见佛道诸流派大行宗教教化之事,畏其声势而避其不谈、反思先秦时代模样,退后到更能充当时代统一理论的玄冥概念背后,在记载神仙修行事背后隐写讥讽,批判社会上的物欲与名欲以及世俗制度,统称玄学。亦然有些民间不入流的豪族后裔位列这些名士之中,却苦于世俗门第之见,不能留下本名,所以使用化名或假托先贤遗书的名义,希望能教化世人。这些理论最后被总结为玄学,又变成后来江湖名利之徒谋取钱财、化为盗取信仰之力的途径。只是此时,世间灵力基本被周代后的各路‘新’神系仙人吸取得差不多了,名山大川之类的道场也为佛道两家攥紧大头,自然‘修仙’成为鸡肋之事,后人再效仿便颇为虚妄。

更后来的明代《封神演义》则只能系统化审视前人志怪书籍的蛛丝马迹,所能追溯到的神仙以商周更替前那段时间为基准,出现极大断层。原因即是此理。向前的至高神系是远古时代的大神和神圣化的后来人,而诸多纷争角色则无法交代过多详细的修行经历,因为没有,所以后来人编不出来了啊。自然《封神演义》一书当成戏剧化的对抗效果可以打99分,然而神系传承的脉络就不禁推敲了,纯属为编而编,影射明代政局倒是好样的。

又有从某些角度看待这些社会闲散力量,他们的行为在之前的时代并不算错。比如东亚文明之源《易》的上古三代编篡,倘若没有那些行为,则无周代文质彬彬的气质开创东亚后续璀璨文明的可能。其中继承关系,断然不可淡化,更不应该被抹杀。‘神道设教’之事,即隐在《易》中的上古时代高阶修行者过往的行为。言归正传,说到客卿角色的存在,若是归因在各国发展水平不均衡上,那么周初统治者们是如何做到各国彼此势力相互制约而保持平衡的呢?大约糊弄以‘周礼制度’先进性说事,连鬼都糊弄不过。真相就是周初统治者就是最大的人间‘客天子’!用拒绝称帝而在王的称号外自设自称等同于帝号的天子一角表示敬天,从而坐在关中享受着夺取自淇水流域殷商王朝的东亚统治者的最大权力,商之西伯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周朝的王畿地带,反客为主,当然会自称谦虚、倡导文治、克制武力被滥用啊。至于关东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国与未入流的诸侯之附庸君长们,多数又是被分封到当地、筑城统治土著势力的‘客来王者’,只不过还有另一重耀眼的身份:周王族子弟/周之外姓功臣。天下的王侯君长,刨根问底地探究祖源,谁人不为客居者?

赵从简倒很想弄清楚世界本源的力量,但想到名山大川历来的灵气积累,早已被上古神道设教的修行者们占据利用来成神而用光了,余下的还要同山间神兽、野兽时时争夺才能保有灵宝之地,挖掘世人信仰之力的行为虽然还有机会补缺,但社会闲散力量们从世俗统治者手中争取的也颇为凶险,九死一生都不止,而放弃代王位更是难被示现过自己以周公神仙形象的太上神界允许,想做底层也被经过‘审批许可’的呢~自己唯一一条被引导的单行道,就是作为王者在没有明确是否可以改变太多历史进程的告知下继续做下去,唯一可能存在、并不俗气的乐趣,恐怕就是等来一个侥幸成功来到自己面前的‘神道设教’代理人,像西门武子与属下看到自称赵王的男人那样,品味当场的平常氛围,完成后世会神话加工的历史性会晤。像自己肉身躯壳这样,法统与道统都算不上充分可依的赵国系君王,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已有一定成就,基本不用四处躲避的社会闲散力量前来,用承认正式社会活动身份的方式,换取自己手中的权力与社会认可,彼此相互为威望地位背书。这样较为和谐地堵塞万民悠悠之口,虽然和自身王者的身份一样算不得完美,但也很不错了,统治稳固便是极好的啦~

那么为什么完全合理合法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则会采取全力剿杀各类社会闲散力量呢?废话系列问题了:合理合法合到完美的地位,除非施政不和谐引起民怨,凭什么提拔新人、容其平白无故进入分瓜分桃的圈子呢?追求完美并非错误,但那一点不完美的存在,不仅是阻碍平凡、无法登圣的缺弊,也是解释未来可能错误的救命稻草。承认并悦纳自身的不完美地不断走在追求每个新阶段的完美标准的路上,未来才是明朗平坦的。

作为王者,作为世俗一国最高统治者的存在,应该追求的不应该是听信游方术士才能到达的升仙登圣之路,那种虚伪荒诞的存在只能满足附生小人物们的生计与尊荣。审视自身身份而作出较为积极的工作举动,认真履行历史使命,能够受到民众尊重而获得的信仰之力已经很可观了。何况任何时代的主公,身边都不会缺乏这一路前来沉稳低调的公孙练这样的文官,任用好这些关键时刻的问询助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长计议都可使事态始终稳固在可控状态。王者的‘原力’,终归来自于人民生活安定情况下发自本心的支持,刻意舍近求远探玄只会得不偿失。

至于什么是世界本源的力量,像这样的事情起码要行万里路丰富见闻后才有得清楚;附生其上的灵气可感可知的途径多而繁杂,知晓过其中多数后,万里路也就行完了。前面就是关尉的居室,在关城中屋舍安排紧凑而更具备军营气象,故而想必那居室自然合生活休憩与办公于一体,众人顿下马来,却未见有人在此迎接——连充任差遣小厮的戍卒都没有。<!--over--><div id=center_tip><!--20221004094730-->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