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第三百六十章汜胜农书汜胜之书,第一章看完,连看带注释,边做笔记,区区两百余字,李孟羲看了两个时辰。有仆人送来了一只……烤大雁??李孟羲无语了,这肯定是狗皇帝让人射的。烤大雁,不一定好吃,但是,珍贵啊。不珍贵,无法体现出皇室的威严。李孟羲可太讨厌狗皇帝了。拿筷子吃了一块,香料放的极多,但是,肉没烤烂,吃着不好吃。李孟羲撇了撇嘴,还是勉为其难的吃点填填肚子算了。吃完,李孟羲让人,把大雁送给弟弟去吃了。李砖现在在太学上学,功课极多。近来忙,李孟羲没时间亲自教导。吃完饭。李孟羲外出活动了两刻,然后又回来了,继续看没看完的农书。【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李孟羲一翻开选种一章,一看就乐了。汜胜这个人写的是,牵一个马,让马去粮食堆,如果马吃了几口就不吃了的话,说明,这粮食生虫了。如果马吃着越吃越香,说明粮食没有虫。李孟羲就奇了怪了。有虫没虫,直接看不就得了,用得着用马吃吗。可能,有些虫子,会钻到麦种里,把麦子给蛀的只剩壳了。所以,有时,可能从外表,看不出麦子有没有被虫蛀过。因此,汜胜写到这个用马挑选粮种的方法,李孟羲感觉很新奇。那么,为什么用马呢,可能是马不同于其他牲口,马这种动物,吃东西精细,有虫马就不吃了。李孟羲对用马选种这件事,心有疑惑,本着探究的精神,李孟羲决定,有空,就看看,马到底能不能分辨出哪些麦子是生虫的粮食。再试试,牛羊之类的。看用动物试良种,有没有普适性。【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湿,就是潮湿,郁,郁闷,大概是指气闷,热,是指温度高。又潮湿,又有空气,又生虫,则粮种容易生虫。李孟羲再一分析,确实,这涉及到了粮食保存的方法。应该密封,低温,防潮。古人对保存粮食的方法,竟也门清。古人不知道微生物的作用,和生物需要氧气之类的科学知识。但是,生产实践中的经验,足以让古人摸索出规律。【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挑选麦种,在麦子熟的时候,挑选穗大籽粒饱满的,然后,选一些之后,把麦穗吊在房檐下,暴晒使干燥之后,可以留做来年麦种。此法甚好。可见,汉代劳动人民早已经有了成熟的育种的经验了。【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白鱼者,应当就是麦壳。扬麦子,没什么难度。麦壳留在麦种里的确实不容易保存。一者,麦壳上极可能粘有虫卵,二是,麦壳不同于麦粒,麦粒有种皮来保护其内部结构,不容易腐烂。而麦壳,其本质,跟草茎差不多,比较容易腐烂。腐烂,大致是霉菌引起的。麦壳混入种子中,如果麦壳腐烂了,交代着霉菌把把好的种子也感染了。【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看到此处,李孟羲眼睛一亮。妙啊,能用艾草来防虫。用石灰,好像也行吧。此处,是看到现在,李孟羲感到收获最大的地方。【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禾是什么,为何斩下一节,而禾不败,李孟羲觉得奇怪。禾应该是麦苗的吧。亦或是说,对于那些结穗一串又一串的作物,可以用镰刀斩下一穗最饱满的,剩下的,那些未完全成熟的穗,则还会继续长。“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奇了怪了,要判定明年,种什么最合适,就把各类作物,都称一定量的种子,埋在阴暗的地方。到冬至,就把种子取出来,看种子发芽的情况,发芽最多的,就是这一年,最适合种的作物。李孟羲叹为观止。此处,涉及了严格的科学统计的方法。为何要把各类种子平量呢,这是为了,控制变量法。都用一定量的种子,假设,都用一百个种子,这样,从土里挖取种子的时候,容易比较发芽率。让李孟羲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冬至五十日后的发芽率,能决定来年种什么合适呢。再说,从冬天的气候,能否判断出一年大致的气候呢。比如说,冬天如果比往年冷,那是不是就说明,来年,一年的都比往年要冷一些。那么,诸多种子埋在地上,的确可大致预测出对来年各类作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有所预测。但是,李孟羲还想到一点,不同的作物,其发芽周期是不同的。那么把种子埋在地下,再预测来年什么作物长得好,是不是也得考虑到种子种类的差别呢。“五十天……”李孟羲突然眼睛又回到了汜胜之书上了。【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难怪,书中写了,等五十日,才把种子挖出来。五十日,足够所有种子完成发芽了。所有种子,无论种类,该发芽的必然全都发芽了。在李孟羲以科学的思维来前思后想一遍之后,发现汜胜的方法,极有效用。虽然,秋天作物已经种下,在冬至预测来年什么作物能收成好,因为作物已经种下,不能更改了。但是,到明年秋里,庄稼收完之后,再种庄稼到时候,就可以按年前冬至测量的种子发芽率,来决定种什么。李孟羲越看,越发投入。再翻过一页,看到了溲种法。何为溲呢,李孟羲不解其意。再接着往下看。【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从这一段,李孟羲大致可以看出,溲,竟然指的是,肥料。应该是这样。\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