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汜胜农书(五)(1 / 1)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第三百六十二章汜胜农书李孟羲本以为马骨只起到在给种子上药衣的时候,起到只是附着剂的作用,可是,本着对先贤学问的尊重,李孟羲在看到溲种法最后一点时,最后一句提到,用马骨牛骨等粉末可以提升作物的抗旱能力。李孟羲奇怪极了。这到底,是不是微量元素的作用呢。只有等以后试试了。继续翻页,再后,区田法。区田法大致是合理密植,自汉之后,方有地垄的概念。一垄一垄,就是种地时,把麦子种一行一行的。“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法,田间有明显的水道,这样,用水浇灌庄稼之时,水就自动顺着垄从第头流到地尾。只此一法,让浇水变得有效率的多了。若无田埂,水浇之后,只会漫开不远,得挑着水桶,一点一点的浇。区田法,田中有埂,一桶水,从田这头,水顺着地,可以流到田那头。效率提升何止十倍。“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所谓的粪气,李孟羲猜测,指的是光照,庄稼种植的密了,会遮挡光线,反而影响庄稼生长。所以,中原地区,种植方式,经历了密植,到稀植,再到合理密植,稠密得当。在汉时,种植方式已发展到合理密植的程度。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以亩为率,令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间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町皆广一丈五寸,长四丈八尺。”此处,涉及到很专业的田地分垄知识。以一亩为标准,一亩地,长十八丈,宽四丈八尺,至于书中所写的横垄纵垄,李孟羲觉得,横竖都行。想及前世,麦子一垄一垄的,从地这头到地那头,一垄到底。这样,施肥浇水,也方便的很。“尺直横凿町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积壤于沟间,相去亦一尺。尝悉以一尺地积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在地中,横凿为沟,沟倒是无所谓,沟挖出之后,把两边的土,堆成土垄。“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处田沟,种麦子两行。此处,不一定。如果是三辕耧车,能种三行。合理密植,要点便在于此。以垄和沟把作物大致区分开。不至于过密。然后,沟和垄中,作物就种的密一点,以保证整片田地作物密度。如此,便能疏密均匀。最大程度提高田地利用率。至此,作物的种植方法,达到了最优。哪怕到了后世,二十一世纪,种子播种依然是一行一行的,哪怕农业生产全用高科技的美帝,作物也是种成一行一行的。因为,这是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了。“一沟容四十四株。”做不了,农业生产,没办法精确到棵。只能大致保持一定的植株密度。“一百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种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过一寸,亦不可令减一寸。”何谓之不可过令一寸,如果,精耕细作,把田地修的方棱四正。麦子一排排种的跟树林一样,自然能做到,一排排丝毫不乱。但,农业生产,在李孟羲看来,以古代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大致还是粗放型的。粗放型耕种方式粮食产量巨大,精耕细作,虽然,亩产会提高,但是,单位劳动时间,收获的粮食,比不过粗放型耕种的收获多。在古代,过度的精耕细作,性价比太低。“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十二株。一百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行容九株。一百凡六千四百八十株。”大豆,是指黄豆,大豆应该……大豆根系发达,而麦子根系浅,因此,这两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麦子可以用耧车,直接用牛拉着耧车,直接一排过去。一趟种够一耧。而黄豆,不能用耧车种,如果像麦子那样,用耧车去种,那么,种的就太密了。黄豆应该是,拿着锄头,隔一段距离,用锄头刨一个坑。坑里,丢个两三颗黄豆,然后,锄头顺便把坑填上。黄豆是一个坑一个坑种的。黄豆和麦,根系一个深,一个浅,植株长成之后的体量也不同,黄豆秧子一大片,麦子直上直下的一根。因此,两种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种植方式的不同。“区种荏,令相去三尺。胡麻相去一尺。区种,天旱常溉之,一百常收百斛。”胡麻,即是芝麻。是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从西域带回来的农作物。芝麻非是粮食作物,而是经济作物。芝麻可以榨油,榨油剩下的油饼,又是喂养牲口的绝佳饲料。汉代植物油压榨技术不太成熟,但无妨。李孟羲知道该怎么压榨植物油。比较难做的是液压机。而或许容易做的,是杠杆榨油机。如果有一个十倍力臂的杠杆,那么,人打出一百牛的力量,就能施加给油料一千牛的力量。力量若不够,那就再加长杠杆,总能把油榨出来的。芝麻油,可老香了。人间美味。“上农夫区,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一亩三千七百区。一日作千区。”也不知,汉代的农学家,是如何把一亩地分出三千七百个种植区间的。难道,真的是一个一个数的吗。把田地,精确划分千万个种植区间,好像,只有在无土栽培这种高效率的规模化种植中,才能做到。无土栽培的模具,上边一棵一棵菜,就像标本一样整齐。看到此处,李孟羲确定了一件事。非是西方有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方式,东方一样有,汉末也一样有。不然,无法解释古代农学家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动力,把田地区分成千万个区间来研究的。\t\t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