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本堂(求收藏!)(1 / 1)

(书斋。桌上的茶盏余温犹存,朱允熥躺在太师椅上,嚼着胡萝卜,手握一卷书。今天无疑是个好日子!老朱要求每天下午三点去武英殿陪他。陪他做什么?大概率是手把手教导处理政务,考较自己与朱允炆的能力。天赐的良机啊!如今跨出了第三步,形势越来越好了。接下来,就该向老朱展示自己的才艺了!得尽快参与政治,走进老朱的内心。朱允熥心里美滋滋地想着。“三殿下,开国公府送来了四名侍女。”透过轩窗,朱允熥看到院子里现跪着一名老太监,还有四名女子。他是新任的东宫管事太监,此时跪伏在地,态度卑微。开国公府?舅舅送来的?“站起身来。”朱允熥看向老太监身后徐徐而立的四名侍女。一色的小美女,年龄约十六七岁,俱是身形高挑,骨肉丰匀,亭亭玉立,容貌各异,美丽动人......她们还未换上宫女装,仍着一身国公府的侍女服。衣裳单薄,紧致有型。这小身段,这水蛇腰。不比健身房里天天操练的美女差。她们不像是宫女,更像是女保镖。“是郑国公夫人亲自送来的,说是保护三殿下.......”老太监小心翼翼地说道。开国公常升得知外甥被一个奴仆欺负,十分暴怒。直接送来了几个女保镖。四名侍女,不仅长得好看,还会武功。她们皆是郑国公夫人调教出的。郑国公常茂是朱允熥的大舅。已经去世了,因没有儿子,爵位由弟弟常升继承,改爵位为开国公。郑国公夫人冯氏,也就是朱允熥的大舅妈,乃宋国公冯胜之女。将门之后,猛女一个。丈夫去世后实在无聊,天天在家操练侍女。培养出一群美貌与身手并存的女保镖。“好好好!”朱允熥招呼道:“都留下吧,正好我缺侍女照顾起居。”感恩舅妈!“婢子请殿下赐名!”领头说话的侍女高挑利落,一张雪白的瓜子脸,琼眉樱唇,英气十足。既然选择入宫,侍奉新主,就得抛弃原有的身份,重新做人。朱允熥略一沉吟:“梅兰竹菊,人称四君子。”“你们四人就叫雪梅,幽兰,月竹,逸菊,从今往后就在这书斋侍奉。”“是!”四女齐声应道。她们这般漂亮,也不知道功夫如何?朱允熥看着她们的容颜,若有所思。......早上,天还没亮。“殿下,起床了!”朱允熥还在做美梦,被侍女拉起伺候更衣,准备今日的早课。她们皆换了一身新的工作服。上衣是青色交领短袄,纤细腰肢下是一袭散花水雾绿草马面裙。上袄下裙,短袄、马面裙的搭配,是明代宫女着装最典型的款式。可惜,妙曼的身材不再显露。朱允熥暗自叹息。梅兰竹菊四侍女各捧一个紫金盆,伺候洗漱。四个紫金盆,一个洗手,一个漱口,一个洗脸,一个再洗手。雪梅取来一身道袍,小心翼翼地为朱允熥更衣。道袍并非捉鬼作法穿的,而是明代汉人男子居家时的外衣。太子薨逝,虽已满二十七日释去素服,仍旧不能穿红色常服。石青色的道袍最为合适,也符合朱允熥郡王的身份。四个人一齐动手,很快替他穿戴好。雪梅手捧玉带,为朱允熥缠上,半跪在身前柔声道:“殿下,奴婢们可以去大本堂么?”工作第一天,老板就要出差,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还是不去了吧,让马和跟着我。”朱允熥对着铜镜照了照,看着胸背及两肩各用一个团龙补子,只觉神清气爽。带婢女去上课?那不得被那帮文官骂死?在老朱坐镇,宫里安全的很。其实,开国公府之所以送四个侍女来,并不是真正保护朱允熥。而是向外界释放一个消息:常家是支持三殿下朱允熥的!大本堂。是皇太子和诸王受教育的皇家私塾。越是没文化的家长,越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朱元璋就是这样的家长,小时候没机会上学,整天与牛打交道。后来当和尚,四处流浪。再后来参加了造反工作。这才有机会在马背上学习一点文化知识。打下天下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开始认真学习,同时格外重视子女教育。他深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朱元璋付诸了行动,为太子朱标及诸王,请了最好的老师。又办了一座最好的学堂——大本堂。别说皇子们喜欢这里,就连大儒们也趋之若鹜。里面的藏书多达万卷,全是精品!如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鹅群帖》真迹,只是用来教诸王书法所用之教材。这幅行草法帖,若是放在市面上,千金难求。大本堂没用几年,就因太子朱标长大,要身兼处理政务,故而迁至文华殿读书。诸王也从大本堂离开,回到自己府第读书。如今太子朱标薨逝,文华殿成了伤心之地。朱元璋为了避免两位皇孙触景生情,故而重开大本堂。“先生早!”步入大本堂,朱允熥热情地打招呼。在他记忆中,面前的中年夫子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建文三傻”之一,黄子澄。黄子澄名湜,字子澄,今四十二岁,翰林学士。明初的文人都流行以字行于世,也就是以字代替其名。黄子澄木然地点点头,态度冷淡。显然听说了朱允熥血溅东宫的事迹。在他看来,三殿下不是个好人!原本朱允熥的名声就不行,这事一闹,给文官们的印象更差。在他们眼里,仁慈的君主,才是明君。轻言杀戮的,能是好人?“三殿下早啊!”大本堂还有一个叫李至刚的先生,比黄子澄小几岁。李志刚,名钢,也是以字行。他侍奉太子朱标多年。“见过李先生。”朱允熥认真回礼。“好好好!”李志刚很客气,客气到连朱允熥都莫名其妙的。进入宽敞明亮的大本堂,却见朱允炆已然坐在那。像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学习委员。“老二,这么早?”“嗯,三弟早。”微微抬头,朱允炆拿着一卷书,爱搭不理的样子。“呵呵。”朱允熥找了个远离他的位置。马和放置好学习用品,便退出了大本堂。朱元璋是不许太监识字的,所以洪武朝不存在伴读太监。充当伴读的人也有,他们都是公卿之嫡子,以及从民间挑选的俊秀。这是朱元璋要求的,让他们陪跑,给太子朱标发展储备干部。不过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太子都没了,皇太孙未立,自然不需要伴读。“咦,这好像是四叔坐过的位置?”朱允熥定睛一看,桌子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棣”字,旁边又有一个“雲”字。他意味深长的笑了。大本堂里,除了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个皇孙。后面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几个人。“允熥!”一名青年面露欣喜迎面而来。“朱桂?”印象中,这青年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九大塞王之一。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