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明铁嘴(1 / 1)

(都察院的事还没过去。那位被扔进玄武湖的御史,他......没死!不知道谁在暗中搞事情,把这家伙给救了!那御史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回来不仅没怂,胆子居然还大了!他义愤填膺地写了长篇大论的弹劾奏章,主要是喷皇太孙的。暴虐!滥杀无辜!没有仁慈之心!不配当储君,建议换人!他想以死来博一个名声!后来,该御史被革职了。那道上万字的奏章,也没送进宫里。原因是没资格。你都不是御史了,上个锤子奏章?洗洗回家吧!直接强行闭麦!革他职的人不是老朱。也不是皇太孙朱允熥。而是,他的老大,詹徽!胖御史懵了,心说我是为你出头被皇太孙扔进后湖的。现在你帮他?你啥意思?明目张胆卖队友啊?詹徽没理他,只是让他不要再搞事情了。从文学的角度上,詹徽很欣赏胖御史奏章里富有才华的内容。用词华丽,文字如刀,排比句一段接一段,读起来很有气势!但这是政治。写这些纯纯是找死!此时詹徽的内心慌得一比。心说你吹牛逼别带上我好不好?詹徽一向善于在幕后操控局面,不想被推到前台。那样很危险!让他感到不安。宁教我把天下人当枪使,休教别人把我当枪使!这是詹徽的为官哲学。其实都察院的御史,并非全是废物。他们中的一些人,当年也曾经胸怀大志。想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匡扶天下,搏一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那时候,他们朝气蓬勃,无愧于心,为官坦坦荡荡。但是后来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现实的毒打让他们弯了腰,变成了当初自己最鄙视的那种人。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助纣为虐,也有人初心不改。他们在苦苦坚持。考成法一经实施,他们觉得皇太孙是个干实事的人。这种储君,值得自己拼死效力!于是,有个叫凌汉的御史跳了出来。他将矛头对准了詹徽。当众所有人的面,傲然痛骂詹徽:“詹徽你明明长了個人样,却一点人事都不干!”他的话,让众人心头一颤。身为御史,专门修炼的就是嘴炮。这一点,凌汉深得前辈真传。凌汉,河南原武人,北派人士。洪武十七年以秀才举至京,跟詹徽同年,以献《乌鹊论》而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凌汉为人廉直,从不贪污受贿,且以大嘴敢说著称,顶撞老朱那是常事儿!他在地方当官时,明断是非曲直,公平公正,被当地百姓称为“凌青天”。洪武十九年,一个有德行的人路遇凌汉,感其当年对己断案公正,便邀请凌汉饮酒,并欲赠以厚金。凌汉说“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厚金。过了两年,朱元璋得知了此事,对凌汉大加赞赏,将其连升四级,直接提拔为正三品右副都御史。之后,凌汉巡视陕西时,敢于谏言,因多次上书陈述当地弊病和请求朝廷免除贫苦百姓税赋。朱元璋赐其四套锦衣和三百两银子,并提升他为右都御史,都察院二把手,袁泰的前任。短短两年多,连升六级,和詹徽有的一拼。但詹徽是官二代,而凌汉没有家世背景,靠献《乌鹊论》自荐成功入仕。但是,他和詹徽二人是一直关系不好!互不买帐!凌汉为人正直,清正廉明,从不攀附权贵,在官场上可谓是一支清流。在都察院工作期间,凌汉多次直言左都御史詹徽身上毛病,弄得詹徽在都察院属下面前灰头土脸。本来詹徽就因为他是北方人,看他不爽。现在又“不懂事”,凌汉被詹徽视为死对头。然而这种清官,把柄极少,詹徽虽然恨的牙根儿直痒,但又抓不住凌汉违法的把柄,只得找个理由安排自己小弟隔三差五的弹劾。最终把凌汉撵到刑部当侍郎。那时候赵勉主管刑部,凌汉一来,搞的刑部的人也不好摸鱼。赵勉就把凌汉赶到礼部当右侍郎。简直欺人太甚,纯纯把老子当球踢!凌汉十分不爽。因为弹劾他的人实在太多,后来朱元璋看不下去了,出面劝凌汉回乡休息几年。老朱为这帮子直性子的大臣操碎了心。不是压着升级留有大用,就是让他们回家先避几年。当初解缙等人也是这个情况。老朱的意思大概是:针对你们的人呢,我现在得用,不能收拾他们,你们先等几年,等他们失去利用价值了,朕再用你们!凌汉知道这一切都是詹徽捣得鬼!他回答老朱:“臣愿生居京都,死葬京土!”哎!我就是不走!就在京师腻歪詹徽!老朱自然不管他。你爱去哪去哪!反正你都不在官场了,人家也不会再折腾你。这才两年不到,凌汉的机会来了!现在皇太孙有意整顿都察院,在京赋闲的凌汉得知后,立马办了复职手续,重回都察院。原本是正二品右都御史,复职后自然不可能官复原职。朱元璋重新启用凌汉,任命其为负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的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他回来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怼詹徽!见詹徽不在都察院上班,凌汉亲自跑到了吏部,在吏部衙门大骂:“詹徽,伱明明长了个人样,却一点人事都不干!”“詹徽,袁泰的死和你有没有关系?你自己出来说说!”“你这个小人!”嘶!听完凌汉的这几句话,整个吏部衙门全都是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一波吸气,差点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大家都怀疑自己出现了幻听。好家伙!所有人都心说好家伙!凌大嘴是真敢说啊!吏部大堂,詹徽一阵无语,心说这厮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在这个节骨眼上跳出来恶心我!气死个人!最终,詹徽选择当忍者神龟。他一言不发。也不辩解。只要我不承认,那又怎样呢?你能抓到我把柄?当然,詹徽也没借此机会反告凌汉血口喷人,诬陷当朝尚书。因为他也是御史出生,知道御史有个特权,可以风闻奏事!风闻奏事是宋仁宗发明的。就是言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来参奏大臣,不必拿出真凭实据,甚至也不用署名。奏章上写不写名字,全看自己心情。大多人为了名利,会写上。万一告中了呢?这不大功一件,速速升迁?朱元璋也喜欢风闻奏事,因为这样可以看到言官和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自己作为皇帝,在一旁偷着乐,随时掌控局面。所以身为大臣,最怕御史弹劾。人家风闻奏事,你想证明清白,还得自己找证据证明自己。就好像遇到个碰瓷的,自己明明没撞他,还得想办法证明自己没撞。这不扯淡吗?凌汉这波上门喷,让詹徽沉默了。他怕事情闹大,选择冷处理。凌汉的大嘴是出了名的,你越是和他吵,他越来劲。曾经凌汉和言官斗嘴,八个言官一起上,愣没骂过他!这让詹徽怎么敢上?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