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六部九卿大换血(1 / 1)

(“爷爷,孙儿以为刑部尚书杨靖是个做实事、有能力的人。”无论什么年代,想找个公正廉洁的司法人员,实在很难!朱允熥决定支持一下杨靖。朱元璋却不以为意:“我大明有能力的臣子不少,做实事的也有很多。”“不听话的臣子,就好像不听使唤的臂膀,再能干有什么用?”好几次,杨靖向朱允熥要人,说把犯人从诏狱转移到刑部审问。险些坏了大事。朱元璋觉得,这家伙可能是南派的卧底!他心里甚至对杨靖产生过杀意。朱元璋看着朱允熥,认真地道:“爷爷告诉你,对帝王而言,臣子的忠诚比能力更重要!”一旁的宋忠听了,眼睛眨了眨。陛下说的好像是我......锦衣卫是家臣,是皇帝的耳目、鹰犬,说话不用避着。朱允熥点头道:“孙儿明白,记得爷爷曾说,帝王之道就是把一切有用的人和物集中到自己身边,虽不为我所有,但要全部为我所用。”“即便杨靖不是孙儿的人,也是个可用之人,孙儿想用他!”宋忠的眼角抽搐了一下。普天之下,敢这么当面反对皇帝陛下决定的,似乎只有皇太孙一个人。朱元璋自然不会和好圣孙纠结这点小事。“你既然坚持,那便留着他吧。”“谢陛下恩典!”“叫我爷爷!”“是,爷爷......”朱允熥继续看九卿名单。兵部尚书一职,由兵部左侍郎齐泰接任......“齐泰?”朱允熥脸一黑。“怎么,这回又不满意了?”朱元璋哼哼一声。朱允熥说道:“孙儿觉得,齐泰此人的能力,恐难执掌兵部。”记得网上有个调侃朱允炆的笑话: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李景隆,得一人可失天下,允炆得其四!妥妥的建文朝四大卧龙凤雏!说实在的,建文朝的这几位大聪明,齐泰算是可以的。他提出削藩,应该擒贼先擒王,先削掉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齐泰提出将燕王的三护卫兵马全部调到塞外,削其羽翼,然后再缓缓削平燕藩。提议很有建设性和前瞻性,但被大聪明黄子澄否决了。最终朱允炆采取了黄子澄的建议,从燕王的胞弟周王开始削。这一削,削出了奉天靖难,把自己给削死了。朱元璋冲外面道:“来人,去兵部传齐泰觐见。”“是!”小黄门匆匆而去。齐泰,本名齐德,学霸一名。洪武十七年,在应天府乡试中名列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礼部、兵部的主事。前几年谨身殿意外被雷击中,朱元璋要去郊外祭祀祖庙,于是下令挑选在朝为官九年而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齐泰被选中,朱元璋赐名泰,从此改名为齐泰。为官九年没犯过错误,多少有点东西。朱元璋觉得这小伙子不错,为人厚道,打算让其辅助皇太孙。可朱允熥却不干了。“爷爷,齐泰书生一个,能懂军事?他要是教我读书写字也就罢了,辅佐军事他不行的。”朱元璋脸一沉,将朱允熥抓过来一顿打:“你个混账小子,杀了几个人就飘了?”..“老子当年杀的勋贵大臣,比你见过的都多!”“......”朱允熥抱头躲避:“我错了!错了!”说着,躲在杵在那半晌的宋忠后面。宋忠低着头,默默的退出殿外。“......”朱元璋竖起巴掌追来,朱允熥眼睛一亮,看到一个身材很好的宫女,于是跑向她。宫女一看,花容失色,提裙忙跑了出去。祖孙二人折腾了片刻。很快,兵部左侍郎齐泰来了。远远的看到殿内追逐的皇帝和皇太孙,他呆在原地。想了想,还是出声通报:“臣齐泰觐见!”“进来!”步入殿内,只见皇帝高坐,太孙侍在一旁。二人表情严肃,似乎从未有过嬉闹。齐泰恍惚了一下。只听皇帝陛下询问:“齐泰,驻守北平的都指挥使是谁?”齐泰不暇思索回道:“回禀陛下,陈亨。”朱元璋又问:“燕王府燕山左卫指挥使是何人?”齐泰道:“张玉。”朱元璋一连问了九边十几个卫的将领名字,齐泰一一答出。这家伙,有点东西啊!朱允熥暗暗惊奇,同时又很愤慨。这逼让齐泰装成功了!然后朱元璋又询问九边防御。齐泰拿出袖中的手册呈上去,并简要而详细地说出了九边各个隘口地形。朱元璋看了眼朱允熥,那眼神像是在说:齐泰还有问题吗?朱允熥不敢反驳,默许了。前任兵部尚书茹瑺是南派人,和詹徽赵勉都是湖广的。这次赵勉案,他当了老六。眼瞅着老乡被抓,茹瑺一句话没说。他虽然没有跳出来搞事情,但却在联名奏疏上签字了。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地方。当然,前兵部尚书茹瑺等人,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全凭上意!兵部尚书一职空出,齐泰捡了大便宜。“齐泰,朕让你辅佐皇太孙,你可愿意?”朱元璋问。齐泰立马拜倒:“辅佐太孙殿下,是臣之荣幸!”说着,又对朱允熥拜了一拜。极为恭敬。朱允熥笑了笑,一言不发,兀自拿起圣旨观看。齐泰准备退去,忽想到一件事。“启禀陛下,魏国公受陛下之命,与燕王殿下将阿鲁帖木儿等抓捕,现正押送南京。”年初,锦衣卫奏报,燕王府的北元降将阿鲁帖木儿、乃儿不花别有所图,意图谋反。二月,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辉祖前往北平,与燕王朱棣商量抓捕之事。一顿饭的功夫,两个北元降将就被朱棣擒拿了。齐泰觉得,燕王朱棣是借着押送叛将的由头回京师,恐对储君之位有想法。他在暗示朱允熥。朱元璋瞥了齐泰一眼:“知道了,燕王回京一事,是朕批准的。”说吧,一摆手让齐泰退下。面对齐泰的示好,朱允熥眼皮都没抬一下,继续看名单。小九卿里,也有变动。因杜泽出任吏部尚书,詹事府詹事一职空出,由府丞解缙出任,为东宫主官。再看翰林院学士一职,又是老熟人。惠王府长史黄子澄,调任翰林院学士,执掌翰林院。黄子澄曾险些成了状元,在文化领域还是很强的。他执掌翰林院,朱允熥没有理由反对。方孝孺也有任免,出任翰林侍讲。让朱允熥意外的是,这次黄子澄、方孝孺他们居然没跳出来搞事情?仔细一想,黄子澄和方孝孺,是惠王府的属官。关系朝廷大事,他们不敢随意发声。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惠王朱允炆。一个亲王,有啥资格评论政事?自夺储失败后,朱允炆颓废了。听说他把自己关在王府中,整日喝酒解闷。隔三差五的从外面找来歌姬舞乐,过着优游宴乐的生活。有人说他废了。有人怀疑他在演,刻意伪装自己,担心皇太孙清算。朱允熥没理会这些传闻。因为只要老朱活着,他就没法出手收拾朱允炆。既然如此,就先养在京师吧!数日后,养病十来日的洪武皇帝终于出现在朝会上。他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宣布委任新的九卿。没人有敢质疑,更没有人反对。到了此时,很多聪明人已经反应过来了。近日种种,分明就是洪武皇帝布的局!不然皇太孙哪里敢这般大胆?这次九卿任免,最开心的莫过于东宫一党。他们一个个咧嘴大笑,尽情享受着胜利果实。日后,东宫的地位将稳如泰山!别说是一个小小的惠王朱允炆,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动不了朱允熥的皇太孙大位!除了老朱......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