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存不住水,所以现在田里土壤虽然有些潮湿,但穿着鞋子进地完全没事儿。
王连顺原本想趁着天好,早些把水稻收到场里。结果没等开始动镰刀,就被赵干事给阻止了。
对方说公社对新菌肥推广样板田非常重视,收割时要来现场参观指导。
无奈,王连顺只得停了一天。
等得到正式通知后,赵建海连夜让人做了几幅标语展板,一大早立在稻田边沿。
别说,这人写标语很有一手。
什么“开山劈岭造良田,战天斗地夺高产”,“斗天地,改山河,闯新路,创高产”,“艰苦奋斗学大寨,东拉河畔造良田”。
非常富有时代气息,而且鼓舞人心。
周围再围上一圈旗子,让整个东山峁气氛顿时变得不一样起来。
十多亩稻田,如果由二队社员们收割带脱粒的话,最少需要几天忙乎。公社的工作人员自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
为了尽快出成果,赵建海特意喊来一队劳力们过来帮忙。
对于这情况,王连顺当然举双手欢迎。
有免费的劳力,不用白不用。
吃过早饭,众人便站在村头等待。
很快,有几辆自行车从石圪节公社方向远远驶来。从供销社开始出售自行车起,道路上骑车的人便逐渐多起来。
连村里的知青们也凑钱买了一辆,不过并不是新车,而是用配件自己组装的。
现在买一辆完整的自行车要票,用零件组装却不需要。所以石圪节一些聪明人已经开始从供销社买零件了。
更神奇的是,组装好自行车后,按着购买自行车架的发票同样可以上牌照。
王满银已经决定,等村里自行车再多些,自己也可以组装一辆了。
除公社众人外,郭主任和少安也跟了过来。这是应有之意,毕竟新菌肥推广主要由供销社操作,他们自然想要知道最终的结果。
最后还跟着一个照相师傅,据说特意从隔壁公社请来的。
令王满银没想到的是,这些工作人员车后座上都绑着镰刀,似乎准备等下也下田割稻子。
下地前,郭朝旺特意交代众人,每亩水稻割完都要分开堆放,以便稍后准确称量出各块地具体亩产量,对新菌肥效果进行评估。
王满银原本以为几个工作人员不过做做样子,没曾想人家割起水稻来,丝毫不比村里劳力们差。
瞧动作熟练程度,一看就知道是老把式。
没干过农活的人,根本不知道弯腰拿镰刀割庄稼有多危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