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还整理出了一个1500人的名单,其中,有d国导弹之父的冯.布劳恩,无疑是国最想获得的人。
冯.布劳恩曾为d国设计出了著名的v-2火箭,该火箭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
1945年5月,军第44步兵师在巴伐利亚找到了冯.布劳恩和他的设计团队。
据称当**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冯.布劳恩说:“你们找到了我,就是为了得到这种技术(v-2火箭)?”
国人并没有客气,将他和他的设计团队一起带回了国。
虽然国只找了“回形针计划”名单中的700名,但这些科学家对于国科技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单就冯.布劳恩来说,他到了国后很快就加入了ns,其主持设计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为人类首次登月做出了重要作用,他也成为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
历史上,当苏连解体,当初那个与国同场竞技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
但即便如此,苏连在辉煌时期、在与国开展太空与军备竞赛之时所积累的大批人才仍分布在15个国家中。
这些理应成为各自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的人才资源,很多人却连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
他们中有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等,这些在苏连时期享有很高社会地位与丰厚收入的人群,有的不得不通过售卖物品勉强度日。
当知识得不到尊重、应有的尊严得不到保障后,欧美等国开始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很多人选择去国离乡。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连就已经出现了第一次移民潮。
根据相关数据记录,从1987年至1991年间,有近80万苏连人移民国,而其中著名科学家多达700人,其他高级人才占比近20%。
有人计算过,20世纪90年代,欧美单就培养一名工程师所需费用为300万美元,而科学家则需要1200万美元。
这组数据或许不太准确,但却也可以说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难度和所需费用之高。
从1991年至1995年,有近80万原苏连人移民国。
这第二波移民潮,对于鹅罗斯等国来说,流失的同样不仅是各领域人才还有其背后培养人才所投入的巨额资金。
苏连解体后,独联体各国经济衰退严重,这也让以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机可乘”,他们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吸纳到原苏连的人才。
在当时吸纳独联体的一名工程师,只需要每月几千美元的薪水。
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恶果”,在短期内或许无法明显显现,但“成果”却很容易显现。
此时,已经是1985年。
戈尔上台后。
杨铭已经注意到,苏连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出现衰落了。
在欧美还没有开始盯上苏连这一批人才的时候,正是帝国集团最好下手的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