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出路(1 / 1)

(朱元璋得到了这个答案,深深地望了跪下答话的韩林。半响之后,也不多说,只是静静离开。但是韩林一下子悟了,他感受到了朱元璋的杀意。应天不该留下来了。朱元璋走之前的眼神,要是能用眼神杀人。韩林已经万剑穿心。这让韩林十分恐惧,他突然想起朱元璋是个什么人了。这人可不好辅佐。自己原本以为说服方国珍便能够让朱元璋放心,自己去了浙东还回来,可以表忠心。还有一点想当忠臣的期待。可是就朱元璋这对待忠臣的态度,就让韩林不敢继续这在应天的生活了。比如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押上了刑场。回想三十七年前,那一天,他走进了朱元璋军营。那天他们彻夜长谈,共同谋划着美好的将来。二十年前,他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氶相,又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可是,现在他是阶下囚。曾经的知己,亲自送化上了路。“什么也不用说了。”李善长百感交集,只是呆呆的望着天,这位淮西帮之首、被朱元璋喻之为“萧何”的开国丞相李善长,最终却没能料到自己兔死狗烹。朱元璋亲自下诏罗列了他的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纂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再比如宋濂。洪武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宋濂病逝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遥想宋濂退休时,朱元璋曾送给他一块布料,并嘱托他三十二年后,拿此料做一件“百寿衣”。俨然一副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话。然而,还不到三年,宋濂就穿上了朱元璋为他准备的囚服他的孙子宋慎,卷入了胡惟庸案。随后还是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但也被判处其迁至四川。七十一岁的宋濂,拖着蹒跚的脚步,在卫兵的“护送”下,前往了巴蜀,并于途中的第二年病逝。文臣尚且如此。那么武将更不用说。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以谋反为罪名逮捕,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五年前,他率师十五万横扫大漠,无人能敌,朱元璋用他的时候吹嘘他,把他比作卫青,李靖。而这次荣耀的开始,却也为他的落幕埋下伏笔。在此次北征南返时,守关官吏只因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而遭到了蓝玉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并且在归途中蓝玉玷污了元主的妃子,致使羞愧自杀。这使得明初对于安抚元皇室而所做出的努力,付之东流。对于这一切,朱元璋的惩罚仅仅是将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朱元璋的忍耐,以及蓝玉这一系列的举动,加上太子朱标与朱雄英的相继离世,使得蓝玉的结局,成为了必然。不管他们是否有罪,这都不重要。韩林又不是朱元璋,不会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清洗是让韩林身怀恐惧的。而且李善长宋濂以及蓝玉与朱元璋的关系比自己亲近多了。他们可是最开始的从龙之人。而自己呢?不过是个废帝。就算下了苦功精通各种舔功,那也是凶多吉少。因为韩林儿的存在就是个错误。韩林儿干了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韩林儿。所以韩林在这一刻已经下定决心了,润。早知道如此,在方国珍那里的时候就该双脚抹油溜之大吉。现在有点难办了。韩林的府邸附近至少有百十个护士在监视自己。要是真的跑了,那肯定就完蛋了。自己又不是玩三国无双。这样的情况下,自己怎么逃呢?韩林头痛欲裂。甚至韩林病急乱投医,想起另外一种办法:找人代替。然后再逃跑。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让韩林打消掉了。自己连出个门都是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从哪里找人代替?毕竟,这种事情不容易做到,身高样貌,以及怎么让别人替自己死。都是需要时间,等到时机合适,怕是黄花菜都凉了。不行,自己不能坐以待毙。想到这里,韩林开始思考。他很快就发现,无路可去。天下马上就要被朱元璋得到,自己这水平自己心里有数。拿头和朱元璋斗。既无兵也无钱。招兵买马更不现实。而投靠元廷更不可能,就是自己毫无道德,没有民族情感,上赶着去投靠异族。自己作为曾经韩宋的皇帝,去投靠元廷,那属于给元顺帝送人头。要知道元廷最恨谁?那必然是自己的便宜老子,韩山童了。估计去了待遇和待在朱元璋这里差距不大。无非是哪个死法罢了。所以,考虑了几天。韩林发现唯一的路就是……交好朱标。要说朱元璋的软肋那只有马皇后和朱标了。马皇后是巴结不上。自己也不会pua,更不是曹贼。这条路被否了。只有最后一条路。自己和朱标搞好关系,或许可以借助朱标的手,脱困出去,至少让朱元璋想杀自己的时候,有个人帮自己说话。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先解决目前面临的危险。痛定思痛。首先,就是以后要管住自己的嘴,别太高调。其次,不能太低调。要多露面,不能老躲在屋子里面,不然的话,谁知道自己是哪根葱?死了都没人注意。这可不好。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