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太阳黑子(1 / 1)

(在封王的同时,朱元璋西征兵团攻陷明玉珍的儿子明升的重庆。这是一次值得庆贺的事,但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小难题。钦天监的人对他说:“太阳里又见黑点,而且已经三年。”朱元璋曾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太阳曾出现黑点,他的一员大将胡深被敌人处决,他不知道这次太阳里的黑点预示着什么。这只能怪现在的人不懂天文学,太阳黑子而已。以后就会知道太阳每隔11年就会产生磁级翻转。一点太阳黑子而已。其实没有一点关系的。而且小黑不用怕,这时代也没有电子设备,对人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大黑不用管,因为这不是人力可及的。不过却想起想到了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刘伯温。其实朱元璋根本没有想理刘伯温。但这种天象的事,他手下那群人种居然没有一个可以解决。钦天监的工作人员讨论了很多天,给朱元璋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叙述了自有人类以来太阳黑子的历史记载,并且认定太阳出现黑子必然是不祥之兆,因为每次太阳有黑子出现,都会有灾难的事发生。天灾也有,人祸也有。可这些人只会总结,不会推理,当然更不会预测。朱元璋给刘伯温写了封信,问灾祸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开始?接着就说道:“你住在山中,身边肯定有些奇能异士,你可否和他们请教一番,把答案交给我?”朱元璋其实最核心的意思是,即使你把这件事办了,我也认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刘伯温接到这封信后,陷入沉思。他内心开始了波涛汹涌。从一方面来说,朱元璋重新想起了他,这使刘伯温燃起了他潜意识里“安邦定国”的欲火。一方面,他又恐惧这种事,因为和朱元璋打交道成了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他很矛盾,想真的不理尘俗事,但是他又不是一个闲云野鹤的性子。他还是对建功立业有着欲火。可以说,他很拧巴。在矛盾重重中,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他对朱元璋回复到太阳黑子的出现并不绝对地证明就有什么灾难的事发生。这话他早就说过,为政当宽猛结合,该宽要宽,该猛要猛。这其中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全在自己的本心。朱元璋得到满意的回答,把宣扬不祥之兆的人都呵斥了一番。接着就开始为封王。这段时间,韩林只能沉默不语。封王这件事儿,可是不敢提,也不会提的。朱元璋罔顾历史教训,开历史的倒车。不顾百官摆事实讲道理,非得要封王。在不知就里的人眼中,他就像是个白痴,爱儿子的老父亲。但这其实是他的小动作,同时也是他玩得最好的小动作。朱元璋没有任何背景,全靠运气以及自己的努力,还有人格魅力,团结了一大批人取得了天下。这种白手起家的人。虽说是个传奇。值得钦佩。可往往,他们也会被那些共同创业的人所轻看。正如高启强被骂卖鱼的一样。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人都知道他们的皇上是什么货色:做过和尚,当过乞丐。用阴谋诡计搞定他的对手。不太准确地说,他们是看着朱元璋从一个和尚混到今天的九五之尊的,正如你跟随一个人多年,就会对他了如指掌,如今虽然成了皇帝,但你作为他的下属,依然难免会在内心深处轻视他。朱元璋正是这个被功臣们在内心深处轻视的人,人一旦对他人有了轻视之心,就会在其面前变得骄纵。骄纵过久,就会产生反叛之心,这是朱元璋最恐惧的。所以用分封儿孙的办法,震慑和防范那些功臣。所以当宋濂说分封制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废除,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恢复分封制,等于是自我了断。朱元璋大怒道:“宋和元的灭亡,就是因为在危难时期没有藩国辅助。你只看到分封制的弊端,却没有看到它的优点,可以说是根本不会读书!”这种情况之下,韩林根本不敢插嘴。不过也不能说朱元璋对藩王没有警惕,对藩王们详细到复杂的规定。首先,各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每位亲王都有自己的王府,并设有王府官员。王府官员由中央政府调派,用以监视。其次,亲王有资格设置卫队,卫队士兵数量不能多于一万九千人,虽说这些士兵却归亲王统率。不过,他们和亲王并非主仆关系,因为亲王靠着那点食禄,根本就养不活他们。他们的薪水是从兵部支出。所以其实亲王也不怎么指挥的动。再其次,亲王可以监督地方官员,同样地,地方官员也可以监督亲王,双方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强大的组织都必须有行政组织,而亲王没有行政权,就无法建立行政组织,若要搞事几乎不可能。最后,亲王也是互相制约的。比如后来造反成功的燕王朱棣,他的封地左右有两个势力和他差不多大的藩王——宁王和晋王。朱棣后来造反成功,其运气成分占了很大一部分:宁王和晋王虽然没有帮他,却也没有阻止他。同时,朱元璋还规定,亲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否则就要判其重罪。不过这都没用的其实。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