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藕断丝连(2 / 2)

“那个小姑娘,也很强势的,我也拗不过,所以告诉她了。你放心,现在她可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女孩,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欺负你的。”

“是嘛!”

瞬间,金尚想起了回家路上的那一通夺命连环CALL,不由得对老金的称赞充满了怀疑。

『估计就是她了吧,真是要命!』

将手机打开,翻看着通话记录,看到了二十几个未接来电后,金尚再次按下了关机键。

“她……是怎么说的?”

金时答道:

“将你的那首《明月几时有》的小样交给她试唱后,似乎很惊讶,尤其是歌词……”

说到这,老金十分感兴趣地问道:

“那是不是按照古风词牌韵脚写的?”

“对!正经的《水调歌头》!”

金尚坦然回答。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大部分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其实都是“诗歌”,既然是歌,肯定有韵有曲,有唱腔和节奏。

这些“诗歌”,一部分起源自先秦的《诗》、《赋》、《离骚》等,一部分来自《汉乐府》以及地方民曲小调。所谓“诗词歌赋”总是相提并论,都是有严谨格律的。

今人读古代诗歌,偶尔会感到别扭拗口,并不是韵脚和格律出了问题,而是古今汉字的读音有差异,各地方言的影响也不小。

《水调》起源于隋唐,在两宋发扬光大,不管是前世的“大怂”,还是今世的“大宋”,澶渊之盟往后的诗词歌赋具体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词牌名还是大同小异的,几千年的文化惯性,不可小觑。

很多古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旋律与唱法渐渐失传了。后人不断研究,妄图复原其中的真韵,可靠的成果也寥寥无几。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现代人欣赏作词人的精神与情感,畅想那一个个文化鼎盛的时代的美好图景。

“嗯!仔细想想,和课本上学到的那些《水调歌》对比一下,你的这一首《明月几时有》,不仅不差,反而比几百年前那些出名或者不出名的词人所做的,还要优秀几分。该不会,我家的小崽子真是什么天才大文豪吧?藏的够深呐,我这个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父亲都不知道,你还有这种本事。”

有心人都不是瞎子,刚开始可能没意识到,过后自然会明白,金尚拿出来的那首歌,到底哪一部分最优秀。

“你不知道的多了。”

“文抄”这种事,有必要的时候,偶尔做一做就好,没啥实际好处的虚名,是福是祸还不好说,谨慎一点比较好。

“我是无所谓,小逢春就很好奇了,小时候那个五音不全,唱歌跑调的小屁孩,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谱曲填词都有模有样,还时不时有精品问世。”

“她是觉得自己的声乐和作曲没学到什么名堂吧?”

明明自己是专业的,准确地说,是未来的专业人士,居然被金尚这个小表弟给比下去了。

“她的原话是,‘明明是外行,神气什么?看我不打爆他的狗头!’,总之,你好自为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