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罗刹女(四)(1 / 1)

嘉兴城中, 最大的空地——西市执行死刑的所在地, 市民工商们,聚在一齐, 正惶惶不安。西市从来没有这么寂静过——店铺都紧紧关上了西市又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被叫来的,各行各当都有,甚至连乞丐、拉车、挑担的, 都罗列其中。他们暗暗地相互打量, 发现那些大富大贵的,真正在嘉兴城中受人尊重的绅士们, 反而很多人没在场。他们一向地位低贱, 不在缙绅之流,不知道那个凶名在外的罗刹女召集他们做什么?往外看, 义军正手拿武器, 杀气腾腾列在两边,防止有人闹事。幸好这段时间以来,义军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一条是侵犯大部分嘉兴平民百姓的,从而打下了一些信任的基础, 否则,人们恐怕真的以为像是那些朝廷从前吓唬他们的那样:短发鬼要聚众杀人了。正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时候, 那边又来了一些人,是女兵,带着不少的女人来了。女人?女人来这里干什么啊?不少人一见女人,就伸长了脖子望着。这些女人三教九流的, 不但有窜东家走西家的三姑六婆们,还有些不少的良家妇女。好些人认出了自己的妻,女,乃至于妾,都在其中。之前登记的时候也就算了,义军说一个都不能少,只怕藏匿了朝廷的残兵,也就罢了。这种场合叫些女人过来做啥?有些人心里想着回去教训妻女,怎地好到外面抛头露面。有些人想着难道是自己犯了义军的什么事,祸连女眷吗?渐渐地起了一阵嗡嗡声。直到人们之前在义军入城时见到的女将,罗刹女,登上了原来执行死刑用的高台,俯视众人。义军齐身起喝:静——人们在她的眼神扫视下,在义军杀气腾腾的“静”中,闭住了嘴巴。从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西市,此刻安静的连一片叶子落地的声音都听得到。嘉兴府一向繁华,尤其是府城,不输余杭。城中居民,大多数都能说官话,也听得懂官话。他们清楚地听到,罗刹女,用她有些沙哑的嗓子,略带浙南口音的官话,说:“诸位嘉兴的乡亲。今日,请你们来,只为宣告一件事:从此后,嘉兴归我等所辖,与王朝再无干系。”“而王朝的那些旧的东西,害人的东西,在我们这里,也都不作数了。”她顿了顿,示意身后的几个文士,唯一一个女文士,便叫义军的兵士押了几个人上来。刚好是原来处刑的位置。头一个,被押到靠近众人的跟前跪着的,穿着华丽的长袍,生着个癞疮疤的,一看就是平时好酒好肉大吃大喝,肥头大耳,大腹便便。人们一见他,甚至不顾义军的威慑,又嗡嗡起来了。“则个人,我想大家伙,应该有不少人认识。”怎么能不认识?在乡为里正,在城为坊长。这个人是城中的坊长之一,姓赖。嘉兴城中,他的外号都传遍了,叫做“癞毒蛤”。这个“癞”,既是与姓谐音,也是嘲笑他的癞疮疤。“毒蛤”则是形容这个人心肠之狠毒,为人之丑恶,活像那些身上长满了毒疮的癞蛤蟆。民愤极大。不少嘉兴的土著居民,流露出了极端痛恨的神色。此时,他们忽然有了些预感,兴奋的劲头一下子提高了。抿紧嘴,目不转睛地等着罗刹女往下说。一位文士接到上峰的示意,上前,拿出一张纸来,平铺直叙地念道:“以一百十户为一里 ,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 ,余百户为十甲 ,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 ,甲首一人 ,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 ,凡十年一周 ,曰排年。在城曰坊 ,近城曰厢 ,乡都曰里。”“王朝以来,天子之命,不达县下。乡有里正,城有坊厢。自名代天子牧民,实则恐喝、营私者又什八/九 。”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坊、厢的来历和现今情况。下面,就全都是大白话了:“我等入城所见,柴薪、什物、银两,又各衙门行取书手工食、并修理衙门等,全由坊民应付。而坊长代上衙门管理坊厢。坊长多为豪富之家充当,动辄欺压百姓,为了一己私欲,横加指派差役,勒索霸道。不少百姓为了逃避重负,不堪应付。悬梁跳河者不计其数。”“我等义军,本自拔生救苦而来,闻百姓不堪其扰,故而从今后,废坊厢,轻赋税,凡有事者,直接找寻义军各处政务负责者即了。”话音未落,台下欢呼声震天。一个头发花白、衣衫破烂的老汉,连义军兵士杀气腾腾地冷脸都镇不住他了,眼里冒着泪花,一个劲地拉着身边的义军兵士问:“真的嘛?真的吗?”那个年轻的士兵本不耐烦,看到老人布满皱纹的穷苦的面容,想起自己的老父亲,便点了点头:“将军他们,从来不说二话!”罗刹女不负众望,她简洁明了地表示了坚定的态度:“杀!”手起刀落。留着肥油的血洒了一地。众人被义军的利落骇了一跳。妇女们哪里看过这场面,差点腿软。一个小商人说:“嗨!前头我还觉得痛快。还没痛快多久,怎么这就杀人了?未免残酷”一个拉车装粪的横了他一眼:“你满嘴喷的比我的粪都臭!”他一指稍远的老人:“感情你是没被这个癞毒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