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赵女阿房(2 / 2)

赵政说道:“君上,周礼有言,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秦赵本是一家,秦人与赵人的先祖,皆是嬴姓赵氏。我与阿房,皆是嬴姓赵氏,不可能成为夫妻!”

在春秋时代,经常有同姓而婚。

晋、卫、吴、鲁都是姬姓国,都互相通婚。

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分别娶戎女和骊戎女,晋国和骊、戎都是姬姓。

襄公23年,晋国嫁女于吴国。晋国和吴国都是姬姓。

襄公26年,卫国为了营救被晋国扣留的卫献公,送卫姬给晋国,卫国和晋国都是姬姓。

哀公12年,鲁昭公娶吴女,鲁国和吴国都是姬姓。

这些行为,在当时受到谴责。

郑子产曾就晋平公体弱多病,发表过如下言论:“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左传·昭公元年》)。

子产认为,晋平公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后宫里与之同姓的嫔妃太多了,据说有四位之多。同姓婚会生病,同姓通婚还会影响子嗣的数量。

晋文公早年曾流落到郑国,郑文公不怎么待见他,以重耳是同姓婚所生为其异象之。

平原君笑道:“同姓不婚,这是周礼。可秦人,赵人,皆是飞廉的后裔,皆是殷商后裔。殷人,不讲究周人的礼法。周人礼法,岂能束缚我殷商后裔。

夏商时代,同姓五世之后,则通婚姻。

在姓诞生的初期,同姓之人即血亲,同姓不婚完全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支系的繁衍,同姓之间的血缘关系有了程度不等的深浅之分。一家之中的同姓自然还是血亲,一族之中的同姓就很可能只有名义上的长幼兄弟关系了,对于分居别地的同姓来说,也有可能血缘关系已很淡薄了。同姓之人只要不在五世之内有血亲关系,便可通婚。”

赵政却是想到穿越者的一些记忆。

在当今时代,可以娶表妹,却是不能娶堂妹。

可在穿越者记忆中,不能娶表妹,也不能娶堂妹,只因为血缘太近。

在穿越者记忆当中,同姓可婚,只要不是三代以内直系,旁系血亲,就可婚姻。

平原君笑道:“就说你母亲,还有你父亲,他们是同姓同氏却是结合在一起,彼此血缘太远了,不算什么。反而,你高大威猛,气质出众,远远胜过其他人!”

赵政哑然,不知该说什么,只能是看向母亲。

赵姬思索道:“君上,我要思量一二!”

平阳君点头,交谈片刻后,告辞而去。

临别前,又是有侍从送上礼物,一千爱金,八匹骏马,还有其他贡品若干,只是比起和氏璧却是逊色了很多。

告辞而去,平原君登上了马车。

少女也是登上马车,端坐在旁边。

少女气愤道:“和氏璧,是赵国重宝,就这样送给赵政了!”

平原君说道:“阿房,和氏璧固然珍贵,可只是一块石头而已,送一块石头,换取赵国平安,一切都是值当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