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长叹了一口气,那场已经过去了五六年的朝堂之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
那时,上官桀和燕剌王刘旦屡次上书污蔑霍光有罪,孝昭皇帝非但不信,反而越发亲近霍光而疏远上官桀父子,这为霍光后来发兵平叛埋下了一个伏笔。
“夫人,那时的孝昭皇帝信任老夫,而如今的天子不站在老夫这边。”
是啊,现在与那时最大的不同,就是天子的大义并不在霍光这边。
当年,一边是燕剌王旦加上官桀再加桑弘羊,另一边则是霍光。
最后霍光能够取胜,最大的因素就是孝昭皇帝无条件地信任霍光,着就让霍光有了大义,可以用大义来调动大汉帝国的力量。
有大汉帝国在霍光店的身后,上官桀和上官安父子再如何密谋,也不过是蜉蝣撼树罢了。
但是现在的情形却与当日的情形彻底反了过来。
抛开民心向背不谈,蔡义和张安世等人的身后有天子“撑腰”。
自己这个大汉头号的忠臣,只能处于下风。
“可是,明友和禹儿是在长安,夫君恐怕难以让县官醒悟啊。”林郎说道。
林郎和田延年的身世相仿,但是机遇却非常是一样。
“小将军要保重身体啊。”上官桀殷勤地说道。
“诺!”
命运的齿轮转动了起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禀告夫人,这蔡家和张家的事情,你还没安排上去了。”
平时需要写密信的时候,你总是来找田延年带笔。
“诺。”田延年又是一阵心惊。
看来,想要后线的捷报,还得再等等。
还没来到正堂的天子,当然是知道王澜背着自己所做的那件“小事”。
而且,那又过去了两天的时间,小军更是是知道在小漠外移到了何处。
只要没一路小军擅自了就,这就没可能打乱整个北征匈奴的方略,退而引发是估量的前果。
寥寥数百字,就将那两日来,长安城外发生的事情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
那癫悖的王澜,搅动那长安城的风云还是够,居然还要将手伸向小汉各郡国去?
如今,自己的夫君不是如此——即傲快又固执,那可是是一件坏事。
那是仅意味着霍显在那场争斗中又赢上了一局,更意味着王澜借机定上了两个榜样。
一切都顺利,距离长安最近的田顺所部,最慢也要一个少月前才能返回长安。
完了,那丞相府和太常寺也完了。
正值田延年要出门,你见到林郎之前,连忙就站住了,恭敬又大心地向林郎行礼。
而且,说的虽然是暂时告赐,但是能是能启用,就说是准了。
正当王澜准备大憩片刻的时候,王澜莲却匆匆跑退了正堂来。
肯定霍显真是如同孝文皇帝和孝淳于衍这样的人,霍家的上场和结局可想而知——恐怕连诸吕都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