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喻有点夸张。
但难度,其实是一样的。
常山学舍第一期的生源,是常山境内全部适龄的少年,其中不识字的占绝大部分。
第一期全部学生,加起来得有数千人。
而整个学期,
也就将近六个月的时间。
最后通过考试的,也不过是二百多人。
崔祐甫看过考卷,里面有一些题目相当简单,但涉及到策论方面,即使是他也有些不知道怎么写。
那些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要求是答案必须得与颜季明的理念一致。
不是什么致君尧舜、天下大同之类的套话梦话。
而是有逻辑有思考的答案。
与其说是考试,更像是颜季明在进行一项不留情面的筛选,直接筛出那些符合他要求的人。
颜季明曾经收养过二十多个少年。
其中留在学舍内继续学习的只有五人,被刷出去的人,有的被编入亲兵营,有的则是学习其他方面的东西。
若是说不想学了,也不想留在军中效命,
可以,
搬出太守府,
你是自由身了,但你以后不会受到太守府的任何照拂。
考试通过的五人,这时候才会得到颜季明真正的重视。
能通过这种实际上只考验学习能力的人
颜季明对自己收养过的那些孩子尚且如此,那些普通出身还没通过考试的学生,就更不用提了。
根据考试表现,各自安排去处。
若是考的特别差的人,他后续面对的安排和选择就会极其有限。
这项工作是由崔祐甫负责的。
他写字的时候总有一种罪恶感,每写下一个名字,仿佛就是蛮不讲理地直接判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想到这里,他就放下手里的笔,站在窗口向外看去。
颜季明收养的那二十多名少年,此刻正在院内相互告别。
六个月前,他们都是以孤儿的身份被送来了这儿。这期间,争吵、嫌隙、不满,都是常有发生的。
本就是二十多个出身不同的孤儿。
渐渐地,才开始真正把彼此当做兄弟姐妹。
除了收养他们的颜季明之外,其余人,便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亲人。
“走了。”
“珍重。”
直到最后,只剩下那五个人。
“都走了。”
孙清看向身旁四人,正色道:
“我等都是受兄长厚恩,此后当替兄长效力,汝等不可堕怠。”
“就你最乖啦。”
“要你多嘴?”
然而四个人好似谁也不服他,两个男的各自叼了他一句,两个女的则是呵呵冷笑,各自走开了。
孙清叹息一声,看着空荡荡的院落,终于是也走了。
太守府的走廊上,两人正在并肩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