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水来到齐地,已为下游。
这个时代,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水土流失不是很严重。
大河之水,水质清澈,泥沙很少。
此时,大河正为夏汛之期。滔滔的河水,奔流而东,流向大海。
众多的燕军将士,乃至两岸附近的民众与齐军俘虏,都在忙着装填麻袋,加固修筑河堤。
一个年青的官员,被韩非带到了姬康的面前。
“王上,这就是微臣向我王推荐的郑国。”
韩非躬身对姬康禀报介绍道。
“参拜我王。”郑国跪地朝姬康叩首行礼。
“郑卿,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姬康看到郑国的到来,心中非常的高兴。
前行几步,把郑国亲自扶了起来。
仔细打量了郑国,见郑国一身布衣蓝袍,浓眉大眼,肌肤因长年在外,而呈青铜之色。但是目光清澈,毫无做伪。因初次见到姬康,看上去很是拘束。
“郑卿,此大河河堤原来是何人所为?”
“启禀王上,此大河堤坝乃管仲所为。齐国在管仲为相之时,用数年时间,在大河与济河两岸修筑了此堤坝,确保了齐国民众这两百年来,没有遭遇水患。”
“管仲以此,著有《管子·度地篇》,对于城池,河流山川的治理,都有详尽的说明。臣对于此,深为敬佩,也从中获益非浅。”
“哦,管相此乃恩惠百姓之举,寡人与汝一样,也深为服之。”
姬康说罢,用手指着面前的这条滔滔大河,对郑国又问道:
“郑卿,这条大河好治理么?”
郑国躬身对姬康道:
“启禀我王,欲治理此河,臣认为可分为短治与长治两种情形。”
“哦,郑卿。何为短治?又何为长治?”姬康继续问道。
一听姬康问道自己的专业所长,郑国再也没有拘束,口中话语滔滔不绝。
“王上,桓公曾问管仲:“愿闻水害。”管仲对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桓公又问:“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管仲对曰:“可。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