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传达商业理念?不,是消除偏见(2 / 2)

这饭一起,小酒一喝,感觉大家都没有那么生疏了,钱老师与何方聊了一些电影技术之后她反而觉得何方的想法与她的思维有一定的互补性。

因为她研究的是电影的艺术性,当然她自认为看了这么多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对商业电影的了解也是非常充分的,她也给学生讲商业电影分析。

但是与何方聊过商业电影之后,她发现她所讲的商业电影只是中国人自认为了解的商业电影,与好莱坞真实的商业电影是两码事。

先不谈这个制作分工的流程,这个钱琳都懂,毕竟这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是什么意思。

就谈低成本电影怎么做到制作上商业与精致,就拿《孤岛惊魂》他们探讨了一圈。

当制作成本与周期的限制下,如何做到制作的精良,以及让商业元素还不落下的。

何方就把他之前跟几个演员说的内容说了一遍,就是如何利用运动镜头,利用光影,利用道具,利用中景与小全景镜头去扰乱观众的视野,去掩盖低成本及演员演技的不足。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表演方式有问题的?”钱琳对这个很感兴趣。

“不能说有问题,只能说我们现在的拍摄手法对新人演员很不友好。新人演员不可能演技很合格的,但是导演动不动就卡一个近景或特写镜头在新人演员脸上,你说他们能演出来吗?那全是破碇啊。关键是我们的导演学的全是使用固定镜头拍电影,最多用到轨道推一下,或者摇臂去摇个俯拍。固定镜头用多了就会让电影画面十分的稳定,没有变化,这时的观从精力全在演员的脸上,演员的表演上。因为观众只会注意在固定的环境去看动的能引起他们注意的画面。”

“其实这是一个死循环,想要控制成本,你就得用一些新人演员,成名太贵用不起。可是你一旦用了新人演员,新人演员演技上就全是问题,你的电影质量就会下降,然后就拍成了烂片。但是,你不用新人演员,新人演员靠什么来提升?演技是熬年龄能熬出来的吗?低成本电影出不了头,新人演员出不了头,其实是我们的拍摄模式出问题了。”

钱琳听着何方的这个解读,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默默地喝着啤酒。

这看起来好简单的商业电影,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陈凯歌他就玩不转,比如第六代导演们拍文艺片可以但就是玩不转商业片。因为他们总喜欢在电影里面加一些他们个人的‘思想’,给电影注入一种‘灵魂’,这往往就把电影给搞错了方向。

在他们眼中简单的商业片竟成了高水平文艺导演都玩不转的东西,这里面的问题看样子并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当然,我所说到的这只是在创作上的一些区别,实际上有很多的方面都是不同的。比如这剪辑,换成国内的导演会想要死命的要剪辑权,恨不得自己就化作剪辑师来剪电影。在好莱坞导演也想要剪辑权,但是这种可能性少之又少,很简单,导演集编、导、剪三权为一的时候就是违背了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商业电影不是作者电影,不需要导演拼命的向观众灌输什么‘思想’与‘灵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