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战要快,越快越好。”
“直接破城不守,极速的打到渤海上京龙泉,逼得渤海国主不得不降。”
“如此才有机会,迅速赢下另外两场大战,最后集中力量!”
“北抗契丹突厥,西顶安西吐蕃!”
说是九边烽火,实际上对大唐真正有着威胁的,还是北边和西北两地,其他国度不是没有威胁,但是能够让大唐感觉到疼的,还是老对手。
渤海国看似占地辽阔,人口却是极其有限。
加上常年寒冷,资源也没有那么多,不能说匮乏,但是能够调动的战争资源确实有限。
这才是他们不被大唐放在眼里的原因。
“好好好!”
“如此一来,基本的战略就有了。”
“果然张相在军中多年,确实是胸中早有定计。”
李隆基对张守珪的表现十分的满意,且不说他提出来的战略成功率高不高。
但一来朝中就提出了这样的策略,就证明他是用了心的,知道如今的大唐局面危机所在。
这一点用心之处,就已经超过了他对张守珪的期待。
起码如今这么看,张守珪在兵家之道上与他之前精心培育的,被李隆基视为大唐霍去病的王忠嗣也是丝毫不差。
当然在真正的兵法水平上,李隆基还是更加看好王忠嗣,毕竟是从宫内自己一手看着长大的,又在边疆历练了这么多年。
打出了赫赫威名,近乎是战无不胜。
只不过王忠嗣现在位于责任最重的西北,作为河西节度副使,真正统帅大军的那位,确实是不好招入朝中。
‘还得再过十几年,那时候就可以让其回朝了。’
边疆待久了,就应该回朝,其实不止是为了让这些边疆重将们有一个上升渠道,说白了也是为了让这些边疆能够更好的受到中央的控制。
哪怕再信任王忠嗣,也不可能让一地成为他一直统帅的地方。
这次大战结束后,李隆基其实就有意要将王忠嗣从西北调离,去往东北或者南方。
也算是给他放松一下。
当然本质上,还是警防武将在一地太久,专权等问题。
“我大唐将士悍勇,兵锋锐利,本相倒是不担心战争胜负的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内部能不能稳得住。”
“自从那日之后,本相悉心学习了新百家的一些学说,确实有所得。”
“类似于我大唐这样的庞然大物,几乎很少是因为外力而崩塌毁灭,还是在于内部的问题能不能妥善的处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