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2 / 2)

在这次行动中,李景隆声东击西,以“备边”为名,麻痹了周王,到达开封后,行动迅速,“猝围王宫,执橚”,体现了很高的斗争水平。

所以,李景隆还是有水平的,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二世祖。

靖难战役中李景隆的表现也着实是差强人意,甚至说是有些荒唐和奇葩。

在建文帝接连削去齐王、代王、湘王等藩王后,燕王朱棣再也坐不住了。朱棣的性格就不是一个等死的人,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北京起兵,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大幕。

此时的大明朝,那些开国功臣经过朱元璋几十年如一日的清除,几乎全部凋零光了。

而做门将门之子、皇帝的表兄的李景隆,当仁不让的挑起了带兵平叛的重担。

建文帝从始至终都是信任这个表兄的。也许从小时侯起,李景隆就是朱允炆的偶像。

所以在老将耿炳文失利后,朱允炆毫不犹豫的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

把兵权给李景隆:“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钱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不但将五十万大军交给李景隆,还亲自为他推车,送他犀带,让他便宜行事,这份信任是非常少见的。这也看出,建文是将举国之兵全交给了李景隆,将大明国运和自己的命运完全押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本来有机会一战成功,完成名将的飞跃的。建文帝的南军,一开始在战争中是占据上风的。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南军占据道德和伦理的高地,是出师有名的平叛,朱棣的北军是犯上做乱,是造反;南军集中了整个大明的力量,不是朱棣区区北京一个地方能够相比的。

所以李景隆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而此时的朱棣正在率军攻打大宁,并不在北京城中,北京城只留下儿子朱高炽防守。

这是李景隆拿下北京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事实上,在南军的强大攻势下,北京几个城门都已攻破,正当大将瞿能准备冲进北京城时,李景隆居然停止了进攻,理由是“候大军同进”。

李景隆的这个举动,被解释为“忌贤嫉能”,我看未必完全是这个原因。

他是大军主帅,拿下北京,功劳全是他的,他嫉什么贤妒什么能呢?不管由谁先冲进北京,都是他李景隆的胜利,李景隆总不可能亲自第一个冲进城吧?一定还有另外的原因的,我会在后面分析。

不过李景隆的嫉妒心还是有的,对于另一个名将盛庸在东昌取得的胜利,李景隆心中十分不平衡,在建文帝面前“忌庸等功,谗间之”,说明他是个气度狭隘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