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的警醒之言,包括颜良在内,瞬间收起了对刘备的轻视之心,并暗暗将刘备三兄弟在心中标记为危险级别。
“眼光毒辣,看人精准,兵机智算,殆难与敌,实有英雄之才矣!”
华歆更是心中一动,对陶应的认知又提高了一份。
“我明白了!”
半天没有说话的马忠,望着陶应,眸子里陡然露出一抹恍然的神色。
“主公眼光独到,今日忠掠阵时,就见刘备右手往腰间的佩剑上不经意地按压时,身上显露出一股令人不敢轻视的气质,原来他是在隐忍!”
华歆很赞赏地瞄了一眼马忠,他没想到一个猎户出身的武夫,居然还有这般细腻的观察力,很是难得。
“刘备在高唐时,歆与他曾有两面之缘。”
众人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华歆也说出自己对刘备的看法。
“此人胸怀大志,还有两位武艺高强的兄弟伴其左右,将来或许可以出人头地。”
只是出人头地?
岂止!
不过,华歆的评价,陶应也是理解的。
毕竟,大汉境内尽管叛乱不息,可目前来说,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尚未到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之时。
刘备虽已有了些雄心壮志,但这些雄心壮志,只是为出人头地、渴求功名罢了,还远没有日后“光复汉室”的那份“野心”。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刘备还没有“自成一家”的野望,那么,华歆说其为出人头地也对。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啊!”
陶应摇摇头,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
“重光果然才华横溢,颇有圣人之风!”
陶应金句频出,简直经典又精辟,听得华歆眼前一亮。
“重光看刘备的眼光亦精准无差,这刘备常以皇族自居,脸皮颇厚;又能屈能伸,颇有些高祖之风,若不是出身太低,也可成为一方俊杰。”
华歆对自己的评价,陶应不置可否地笑了笑,但对刘备的评价,还是没有看透。
“刘备若不是出身太低,他也不会有这些品质,有这种高祖之风。”
“出身低,对于刘备来说,恐怕也不是一道打不开的枷锁。”
“此人或许有一天,会一飞冲天也未可知!”
陶应语落,华歆与颜良等将皆一脸讶然地注视着陶应。
“重光,你与刘备并不熟识,为何对他评价如此之高?”
“呵呵,没什么,只是种预感罢了。”
陶应不愿再谈论刘备,刘备当下还不是他的首要对手,当下对陶应威胁最大的,却是逃走的公孙瓒。
陶应敢肯定,公孙瓒定然已逃往了老家幽州,以其记过忘善、睚眦必报的性格,待他缓过劲,第一个找上门的必然是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