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论策(二)(2 / 2)

东厂督公 碑塔城主 1215 字 2023-08-04

秦书淮说道,“愿闻先生高见。”

老头说道,“辽东之患,并非一地之患,而是全局使然。小友所说的这些,并非朝廷不知,无奈掣肘良多,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解决的。”

秦书淮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大明之患,辽东不过是三者其一而已。”

“哦?三者其一?”老头喝了口酒,饶有兴致地说道,“哪三者?”

秦书淮淡淡一笑,道,“那就得先请教老先生大名了。”

老头哈哈一笑,道,“你这泼皮小子,吊老夫胃口。”

秦书淮一本正经地说道,“并非小子吊胃口,而是家师教诲小子,对有些人说得真话,而有些人却说不得真话。”

老头笑道,“尊师果然有道。那么,老夫姓孙名承宗,字稚绳,不知够格听小友一番真话否?”

秦书淮虽有一定心理准备,不过闻言还是一惊。

孙承宗,这如雷贯耳的大名他岂能没有听说?他是天启皇帝的恩师,也是袁崇焕的恩师,是明末唯一可称得上战略家、军事家的大人物。就是他一手修建的关宁防线,为大明延续了二十几年的命脉。他坐镇辽东期间,辽东安宁无比,后金根本连进攻的念头都没有。总之,他有当朝文官所没有的眼光和战略。虽然他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可算是大明仅存的尚还清醒的文人之一了。

算起来,孙承宗在天启五年自请罢官以来,至今已经在野四年了。不过在野归在野,他依然是崇祯倚仗的智囊。而且根据历史,己巳之变后他会被再度启用,官至太傅。

总之,这个大腿不可不抱!

秦书淮当即起身,深深地行了个大礼,说道,“原来是孙阁老,小子方才有眼不识阁老,实在是孟浪唐突了。”

孙承宗哈哈大笑,说道,“繁文缛节就免了,老夫只问一句,小友可以说真话了吗?”

秦书淮说道,“阁老面前,自无妄语。如刚才所说,大明之患有三,非在阉党,而在辽东、文官、武林三处而已。”

孙承宗微微颔首,若有所思了一会,又淡淡一笑道,“辽东之患路人皆知,武林之患也暂且不说,这文官之患倒是新鲜,小友可否详说一二?”

秦书淮道,“所谓文官之患,即是文官结党营私,大搞党争。他们奉行非我朋党,其行必恶。试问我大明朝以来,多少有才之士因为文官攻讦而下台的?”

一提起文官集团,秦书淮就滔滔不绝地大骂了起来。

明朝末年的文官,从根本上就是小资产阶级、官僚阶级利益的代言人,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他们可以说是最赤果果、最无耻的维护本集团利益的朋党团体。比如,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打着“不与民争利”的道德大旗,坚决抵制向工商业和矿业等征税,却主张对农业征收重税,以此来弥补国库的空虚。要知道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商业者掌握了大量的财富,放弃这么优质的税源,需要向底层的农民征收多少税才能弥补?可以说,正是他们的畸形税收政策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不断,也导致边关将士军饷不足,间接帮助后金崛起,最终灭了明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