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2 / 2)

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1154 字 2023-09-08

冠冕如何固定在脑袋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子;玉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这样才能把整个冠冕固定住,叫做纮。

旒,就是挡在天子眼前的那个珠帘。

天子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戴着冕,前面还有一排珠帘,这是会挡住视线的。

魏征和房玄龄、马周、孔颍达等一群重臣站在旁边。

孔颍达做为翰林学士,又是孔圣后裔,他问张超。

“旒珠垂于眼前,会挡住君王视线,可陛下知道为何一直以来却要挂这十二串旒珠呢?”

明日就将是登基御极,因此现在开始,大臣们也开始尊敬张超为陛下。

张超当然也是知晓一这些这旒珠缘由的,不过还是笑着问,“学士定然知晓深意。”

“旒珠确实大有深意,汉书东方朔列传里曾记载东方朔的一番言语。他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说,做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摭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蔽明和充耳这两个词,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视线,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张超明白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思想体现,要求当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有德之人,忽视和赦免人的小过失,不能苛求完美。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中庸之道,凡可不可过于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极端。

该睁只眼闭只眼的时候,也要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

“学士果然学识渊博,一顶冠冕,也能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不过这话确实对,身为帝王,统领万里河山,亿兆子民,应当有选择性的去看,有选择性的去听。目光应当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处,看到百姓的艰苦。耳朵要听到忠恳的建议,听的进那些治国的良言忠告。”

张超几句话,让孔颍达等都称赞不已。皇帝心里能清楚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禅让大典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承乾那边呢?”

既然是禅让大典,自然就得承乾出面。

不过禅让大典中,最重要的人却不是承乾,而是奉送皇帝玺绶的行事官,汉魏禅让时是以御史大夫行事,目的除崇重禅让仪式外,亦象征着旧汉官僚向魏朝皇帝臣服。

而魏晋禅让以太保加太尉组合奉送玺绶。太尉源于东汉皇帝即位礼仪,太保则出身尚书顾命。

魏晋以后,则各朝禅让基本上沿袭太保加太尉的组合。

眼下朝中的太师是张超。

太傅为房玄龄,太保是李靖。

自从曹丕代汉行禅让礼以来,基本上各朝兴替都以禅让行式。杨坚的隋,李渊的唐,都是禅让而来。

除了禅让以外,还有一种王朝更迭的方式是革命,不过比较少,以禅让为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