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惠二府的流民,广州府迁移来的百姓,以及屯堡附近,自愿,或者是被迫自愿加入屯堡的自耕农,加起来接近二十万,基本上都按照一户二十亩地,五百户为一小屯,两千户为一大屯的方式,形成了四十多个屯堡,散落到了潮惠二府的各处。
随着屯堡的落成,除了农业生产和修路,修水利,修城墙挖壕沟的徭役之外,农兵体系也正在迅速形成,无数缴获和淘汰下来的军备发到了这些壮丁的手中,他们将成为明郑在地方的威慑力量,确保之后全面铺开的土地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第一批的这些屯堡也将会被打造成为典型,发挥着示范性的作用。相比起原本的堡寨宗族,在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更合理分配,统一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田租徭役负担更轻的情况下,郑成功有信心屯堡将会对底层的百姓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包括今后的商社经营,工坊招工,以及针对青壮年和十三岁以上孩童的扫盲运动,甚至就是当兵,屯堡体系里的人将会比屯堡体系之外的人更有优势。
这些新的经济活动,不仅可以使得原有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百姓的收入增加,同时也在消解原本的宗族关系,使得地方上的这些土皇帝失去原本赖以存在的根基,直至彻底消失。
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方百姓的利益,以宗族的形式抱团取暖,能有效对抗官府和土匪盗贼。但宗族的族长和长老们,掌握了宗族内部的生产资料和大多数土地,也侵害着大多数普通族人的利益,甚至和官府勾结在一起,祸害乡里。
如今,郑成功以屯堡的形式组织基层,又以农兵武装百姓,将原本族长长老们控制的生产资料变成了屯堡屯户们共同所有,由屯长和各总甲统一调配,并加以监察,那些原本被族长长老们占据的利益,一部分会变成税收,进入国库,武装军队,另一部分则会成为屯户们的口粮。
与此同时,在拥有了足够多的资源之后,屯堡体系之上,还会成立农业研究机构,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实验和推广新的生产工具,革新种植技术,推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更为关键,也更为长远的一步。
而在小农体系下,这样的进步是很难自发出现的,便是出现了,推广也会十分缓慢。但生产力的进步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
不过,由于潮惠二府的土地几乎都是没收而来的,原本属于地主的那份田租被以赋税减免的形式,返回到了屯户的手中,这就使得便是一户只有二十亩地,在征收税赋之后,只要是风调雨顺,收获便能满足屯户的温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