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皇太极也来凑热闹(1 / 1)

(别看皇太极如今文功武治都略优于其余势力头领,但他麾下文臣武将也都有着明显的各自派系。不过是在他的控制下,掣肘的不是很明显罢了。目前大家都想着劫掠大明,有着共同的利益,没有进化到内斗越发严重的那一步。或者说随着皇太极皇权的稳固,清廷高层的内斗暂且被压制住了。目前皇太极通过政治打压和分化拉拢,以及有着足够的利益目标,把他们这些小团体拧成一股绳,为他所用。满洲高层被他强行拧在一起,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横生无解。就算皇太极大力鼓励这些投降的汉人与满人结亲,清廷内部的派系依旧泾渭分明。毕竟连他的亲兄弟们也都不跟他一条心,想着凭什么我不能做皇帝之类的心思。汉人在他们这些满人高层眼里都是奴才。从大凌河城归降的明将陈锦建议大军宜直抵中原,全力攻北京。“北京一破,山海自开,河北传檄而定矣。”祖可法也倾向先取北京:“要先取北京,乃是汉国首城,虽费些功力,得了北京,各处城池官兵人等,自然星夜归降。”大凌河降人们多建议皇太极率“大兵西征,或成北京大事。”他们早就在几次抢掠当中尝到了甜头,也十分清楚大明的勤王兵越来越弱。只要耗费些人马进攻京师,皇宫定然能够被清廷所得。到时候他们就不是大明的贰臣,而是大清的有功之臣,还是从龙入关。直接把祖孙几代的苦都给吃了,剩下就只有享受荣华富贵,逍遥快活。也有人说千里迢迢进攻北京,风险太大了,到时候各路明军来援,他们还得守城,这不是他们擅长的。先不取北京,取山海屯住兵马,那时关外各城人等,都愿同祖总兵投降。这些祖大寿之前的部将,都想着祖大寿会投降。当初说好的一起投降,结果你跑了回去当大明的忠臣,把我们哥们兄弟子侄辈全都撂在后金这里当人质。幸亏皇太极不是努尔哈赤,要不然他们这些人有几个还能活下来的?尤其是大明越发的孱弱了,祖总兵还当大明的忠臣做什么?自从袁崇焕死后,辽东诸军就真正进化为地方军阀了。他们只管向大明朝廷每年讨要军饷,不怎么真心干活。甚至连勤王都不愿意去,都害怕打着打着,得了袁崇焕的下场。特别是以祖大寿为首的辽东将门。吴三桂对于崇祯皇帝也颇有些不信任,当初他年轻也跟着袁崇焕去勤王来着,可谓是记忆深刻。就算祖家人出征去勤王,祖大寿也一般不离开军营,不给崇祯机会。崇祯也不信任祖大寿,但又得捏着鼻子用他。否则山海关以及辽东一线,还真没有人给他守着。当然更多的清廷朝臣主张直取山海关。关外八城先放置一边不取,以海上乘船直抵山海水门,从水关攻入。山海关一破,关外八城“不战自败矣”。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重要谋臣宁完我也认为山海一得,八城自为我有,打成一片,再图西举,才是正确的做法。得防着狡诈的贺今朝一手。特别是现在入主京师,容易被贺今朝针对。他万一想要利用大明旧臣一同来抵抗我大清,岂不是变相的把所有人都推到了大清的对立面?这不利于我大清笼络明廷治下百姓以及士绅们。随后宁完我又提出假以时日“从宣大入手”,借着与贺今朝结亲去送亲的时候和名义下手,搞得天下皆知。让天下人都知道反贼贺今朝是与我大清相互勾结。呸,互为翁婿之谊。到时候我们掉头就徐趋北京,长堑久困,相机夜袭。谁敢来援,就打谁。若北京一得,山海一闻,祖帅不召自来,大事规模方有次第。关键是贺今朝他在想要举起正义大旗,根本站不住跟脚。你一个汉人与外族人勾结的大明反贼,还想着为大明报仇,岂不是徒徒让人笑话?宁完我的这番话,深得皇太极之心。现在攻打京师的策略是行不通的。群臣对于进兵路线,攻取目标都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总结起来是四种方案,第一就是直接打北京。第二是先打山海关,第三则是渡海取登来,第四是走宣大入北京。皇太极对于北方形势以及辽东形势,甚至中原形势做了全面的思考。现在打北京实为不智,不仅会出现太多的变数,那些大明围剿反贼的人,也会放弃围剿反贼,同大清作战。现在攻取北京的主张,皆是时机不成熟。究竟什么时候下手,还要看天下大势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皇太极感到目前自己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先不说有锤匪贺今朝曾经帅军击败过他。单单说是大明城池众多,百姓众多,他几次劫掠大明的经验告诉他,只要官民一心,真有县城是他无法攻克的。语言风俗习惯与大清不同,顺从反叛都在一念之间,想要真正降服他们是很难的。就怕他们给你跪在地上了,可心里想的还是要反抗。等你以为攻克此县,前往远处作战,他们就能聚集起众人来袭扰你。而且皇太极认为既然要征服大明,指定是不能随意屠城的。否则就算占据大明的某些地方,那里都成了空城,还有什么用呢?皇太极想着一方面继续积攒力量,一方面等待时机。待到下一次遇到贺今朝,与他对战能有更多的底气。否则多败几次,大清甭说鲸吞大明半壁江山了,到时候自保都会陷入困难。即使皇太极努力的捏合女真人,命名为满人,可人数始终都是少数。那些野生女真人,在他眼里也多是耗柴。所以皇太极也批评了那些汉官,认为他们急功近利。尤其是动辄就要航海去山东,攻山海关的策略。“上天给了我有限的兵力,若是亏损太多,朕将来如何能够更进一步?”皇太极甚至对祖可法等人批评,你们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敌人而损害朕的兵马,这个战术有个屁用?渡海的风险太大了,皇太极更加损失不起。即使有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皆是乘船渡海投奔他的,经验丰富,但他也不会轻易走这条路。在皇太极的心中,还是路上更加稳妥一些。在船上,命都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中,风浪一来,想跑都跑不掉。最重要的是皇太极个人的战略眼光,这些人只看到了北京或者山海关,却没有看到他们眼前无法逾越的宁锦防线。这会大大增加他出兵的风险。每次入塞都是经过蒙古人的地盘,大清因为贺今朝的缘故没有统一漠南蒙古。若是“天可汗”贺今朝下令蒙古人袭扰他的后路,同时奔袭沉阳等地作乱。就如同以前蒙古人进入辽东,给大明裹乱一样。重兵在外的皇太极如何能够顾及本地,两方不失?一旦出征作战,必定是有侧重点的。届时大清出征士卒的个人利益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还有心思在京师与明军等各方势力作战吗?这条防线无法打破,皇太极是没法子安心入关的。皇太极驳斥了两条路线,就剩下两个了。接下来便是先攻打山海关,还是先屯兵广宁,扼守宁远、锦州的门户,伺机夺取这两个地盘。同样作为大明秀才的杨名显也给皇太极提出了参考意见。皇上若是急图,就打北京。若是不着急,那便要扩地屯田,派兵马驻扎在宁锦地界处,驻扎屯种,时不时的派人围攻,让城内守军不能耕种。宁锦无粮久守之下必然弃城而逃,宁锦归我大清所有,山海关指日可下。只要山海关归我大清,那今后出征便再也没有了涉险远走之苦。清廷的军事会议接连开了好几天。皇太极某一天突然觉得战胜大明有了更大的信心。因为他晚上做梦“入明宫”了。对于这件事他很是兴奋。昔日他曾经梦见入朝鲜王宫,结果拿下朝鲜,如今梦见入明宫,必然是能得大明天下的。诸臣对此皆是狂拍马屁,并且叫史官给记下来。如此大喜的局面,张存仁作为祖大寿的老部下,率先上谏言。“皇上,今日情势,锦州是我大清必争之地。我大军压境,明军必弃锦州,保宁远。若是攻的再急些,明军必弃宁远,保山海关。大寿跋扈畏罪,岂肯轻易离开辽东老巢,前去京师养老?他没了利用价值,崇祯也会杀了他。事缓则计持久,事急则顾虑身家。大寿背恩失信,人皆以为无颜再降。但臣深知其心无定,唯利是图,逼迫过急则什么都不顾了。此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术。”皇太极赞同的点点头,祖大寿这个人的手段,皇太极是有些欣赏的。况且辽东诸将早年间,也就是祖大寿对大金颇有战果,让他感到些许棘手。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东能战的大将进化成了祖跑跑。不少人开始都想着要报效大明,随着时间和环境以及君主的影响,心态多是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祖大寿在辽东有很大的根基,超过了李成梁家族。若是他能投降大清,将来入关,将来辽东也能稳固的很。最重要的是关宁军也是大明诸多军队实力当中,最为突出的一支。有他们做助力,皇太极也能有更多的打手。“皇上,兵事有时、有形、有势,三者变化无定,而用之在人。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乃锦州之羽翼,宁远之咽喉。塔山城倚西山之麓,自山巅发炮俯击,城易破也。既得此城,锦州羽翼折,咽喉被塞。兵法困坚城者,必留其隙。锦州虽不甚坚,当留山海关以为之隙。锦州辽兵少,西兵多,一人负箭入,群惊而思遁。届时在以溃兵为由混进去,则山海关可下。”因为做梦这件事极大的增强了皇太极的信心,甭管他做梦之前有没有去过朝鲜王宫以及大明皇宫。说穿了就是这么个由头,把做什么样的梦说出来,全都在皇太极一人。皇太极决定亲率八旗攻打松山,占据此城,毁掉锦州的屏障,以此来获取一个开门红。清军在松山下扎营七处,七天内多次发动强攻,但均未攻克,还损失不小。此战绝不是清军一贯想要围点打援,才会进展如此缓慢的结果。这场仗打的皇太极,都有些不相信谍子发来的情报。“松山当真只有不足三千明军?”祖守法拱手道:“皇上,锦州副总兵金国凤是我旧相识,我便与他招降一二。”“去吧。”皇太极对于七天都没有攻克松山,显得有些恼怒。先前在沉阳皇宫内议论这么长的时间,怎么怎么打。结果到了真实战场上碰一碰,连眼前的松山都没攻克,更不用说后面的部署了。所以无论如何都得把松山拿下,那个金国凤若是识相便饶他不死,若是甘心当大明的忠臣,朕就要杀鸡给猴看。让他们瞧瞧抵抗大清,成为大明忠臣的下场。祖守法带着箭回来了,没成想金国凤一点都不讲情面,还嘲笑他成了鞑子,头发都剃了,也配与我说是旧相识?我金国凤没有鞑子旧友,只有生死敌人!皇太极见状极为恼怒,直接派人回沉阳调兵遣将,把红夷大炮运来二十七门,炮弹万发,火药五百斛。环城发炮,誓要削掉松山,打的敢于守城的明军,脑瓜子都不敢露。不得不说皇太极有了红夷大炮后,底气也越发的十足,尤其是被贺今朝的火炮打过后。他一直都在下令制造更好的大炮,将来也让锤匪尝尝被轰的滋味。现在明军先尝上了两方军备竞赛的厉害。金国凤没成想清军的火炮如此厉害,城墙上的台堞都被摧毁。锦州方向依旧没有出现援军,他知道这个时候也只能靠自己了。因为清军最擅长的便是围点打援策略。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