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厄立特里亚国(2 / 2)

史册 时代战士 6399 字 9个月前

南方省(DebubZoba—SouthRegion),面积8000平方公里,首府门德法拉。主要县市有阿迪凯、阿迪瓜拉、阿莱泽、德巴瓦、德克玛哈瑞、买埃尼、麦姆尼、赛格内蒂、塞纳费、特赛罗那。

安塞巴省(AnsebaZoba—AnsebaRegion),面积2.32万平方公里,首府克伦。主要县市有阿迪特克勒赞、阿斯马特、埃拉伯利德、戈莱巴、哈嘎兹、哈勒哈勒、哈博罗、克尔克贝特、塞勒阿。

加什-巴尔卡省(GashBarkaZoba—Gash-BarkaRegion),面积3.32万平方公里,首府巴伦图。其他县市有阿科达特、德格和、佛托、宫格内、海科塔、洛格-安塞巴、门苏拉、毛戈罗、毛勒基、古陆集、杉布科、特瑟内、上加什。

国家象征

国名

厄立特里亚国(TheStateofEritrea)

国旗

厄立特里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黄色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黄色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

国徽

厄立特里亚国徽正中是一头厄立特里亚独有的单峰骆驼,它昂首站立于广袤而丰饶的大地上,单峰骆驼宛如厄立特里亚的象征。两侧饰以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下端饰带上用提格雷语、英语和阿拉伯语书写着国名“厄立特里亚国”。

国歌

Ertra(《厄立特里亚》)。

歌词大意: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她的敌人被打跨,她的解放证明牺牲有代价。坚定地朝她目标进发,不折不挠形象高大。厄立特里亚,为她骄傲的人民曾受践踏,证明真理总会把胜利夺下。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把握她应有的地位于天下。

人口民族

人口

厄立特里亚全国总人口609万(2012年估计值),人口增长率约2.0%。

民族

厄立特里亚有9个民族:提格雷尼亚(约占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尔(5%)、萨霍(5%)、希达赖伯(2.5%)、比伦(2.1%)、库纳马(2%)、纳拉(1.5%)和拉沙伊达(0.5%)。

政治

政体

厄立特里亚实行总统共和制。独立后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政府先后于1994年和1997年进行两次内阁改组。1997年厄制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1998年2月19日,厄人阵党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讨论了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厄政治、经济形势报告和工作报告。5月,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两国严重军事对峙。此后,政府集中力量处理冲突问题。6月,国民议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讨论厄埃冲突及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会议认为厄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埃塞侵犯厄主权、破坏国际公认的边界及其对厄领土的公然入侵。重申危机只能通过和平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要求勘定边界、通过仲裁解决纠纷、边界地区非军事化、无条件停止敌对行为、开始直接对话。谴责埃塞政府侵犯厄人人权。

1998年~2000年,厄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界战争。2000年两国签署和平协议。2001年上半年,厄公布“选举法”和“政党组织法”草案,拟于当年底举行大选,逐步实行多党制。但随后党内发生严重政治分歧,选举无限期推迟。2002年,厄颁布《选举法》,明确提出“多党制不符合厄现状”。伊萨亚斯总统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地方党政军力量,严控境内外反对派,同时采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稳定。

宪法

1993年5月19日,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发布政令,规定厄将在未来的4年内起草一部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和政治多元化的宪法,并在4年过渡期后进行立宪政府选举。1994年4月,全国制宪委员会成立。1996年7月,新宪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制宪议会成立,1997年5月23日,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设总理,总统直接领导内阁;政教分开,宗教平等;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不明确国家官方语言。原拟于1998年底进行全国大选,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和guojiayuanshou。但大选未按期举行。

议会

国民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设150个议席,包括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成员75名、制宪议会成员60名及厄特旅外侨胞代表15名,其中22%为女议员。议长由全体议员选举产生,任期5年,现由伊萨亚斯总统兼任。国民议会负责国家立法,批准预算和选举guojiayuanshou。1993年~2000年国民议会共召开13次大会,此后一直休会。1997年1月~3月,厄特进行第一次省级议会选举。2004年5月19日,举行第三次省级议会选举。全国登记选民93万人,投票率达92.1%,共选出346名地方议员,30%为女性。

政府

厄立特里亚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伊萨亚斯兼任政府首脑。厄首届政府成立于1993年6月7日。此后,伊萨亚斯总统不定期对内阁进行改组,内阁成员共有19人:外交部长奥斯曼·萨利赫(OanSaleh)、国防部长塞巴特·埃弗雷姆(SebhatEphrem)、旅游部长阿丝卡露·门克里奥斯(AskaluMenkerios,女)、司法部长法齐娅·哈希姆(FawziaHashim,女)、地方政府事务部长沃尔德迈克尔·格布雷马里亚姆(WoldemichaelGhebremariam)、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长萨勒玛·哈桑(SalmaHassen,女)、财政部长贝尔哈内·阿布雷赫(BerhaneAbrehe)、能源与矿产部长艾哈迈德·哈吉·阿里(AhmedHajAli)、卫生部长阿明娜·努尔·侯赛因(AminaNurHussein,女)、教育部长塞梅雷·鲁索姆(SemereRussom)、贸易与工业部长斯蒂法诺斯·哈布特(StifanosHabte)、农业部长阿雷费恩·贝尔赫(ArefaineBerhe)、海洋资源部长泰沃尔德·克莱蒂(TeweldeKelati)、水土环境部长特斯法伊·格布雷塞拉西(TesfaiGhebreselassie)、交通与通信部长沃尔德迈克尔·阿布拉哈(WoldemichaelAbraha)、公共工程部长阿布拉哈·阿斯法哈(AbrahaAsfaha)、国家发展部长乔治斯·特克莱马里亚姆(GiorgisTeklemariam)、新闻代部长阿里·阿卜杜(AliAbdu)、投资部长沃尔达伊·富图尔(WoldaiFutur)。

司法

厄独立后沿用原埃塞俄比亚民法、刑法,略有修改。厄法院分乡、县、省、高等法院四级。高等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设法官18名,均由总统任命,现任最高法院院长门克里奥斯·贝拉基(MenkeriosBeraki)。省级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长提名经司法部长批准。厄特检察机构设于司法部,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现任总检察长阿莱姆塞吉德·海尔·塞拉西(AlemsegedHaileSelasie)。

政党

厄立特里亚现主要政党有:

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现为厄立特里亚唯一合法政党,有党员60万人,占全国人口约17%,zhuxi伊萨亚斯。该党成立于1970年,原名“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1994年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为现名,并选举75人中央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关,现有51名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休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共19名委员,现为12人。

厄立特里亚全国力量联盟,反对派联合体。2002年10月由厄立特里亚14个反对派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选举了28人组成议会并通过联盟章程。该组织囊括了厄立特里亚大部分反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伊斯兰救国运动”、“解放全国委员会”等。

政要

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兼任国民议会议长、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人阵党zhuxi。1946年出生于厄特中部原哈马西恩省一小商贩家庭,信仰东正教。196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埃塞俄比亚海尔·塞拉西(今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工程学系。三年后辍学参加厄解阵。因政见分歧于1969年脱离厄解阵,参与创建厄人阵。1977年当选厄人阵副zongshuji,1987年任zongshuji。1991年5月起任厄特临时政府zongshuji,1993年5月22日当选首任总统。精通提格雷尼亚语、阿姆哈拉语、英语和阿拉伯语,懂法语和意大利语。曾于1994年4月访华,1997年4月非正式访华。

经济

概况

厄立特里亚国家以雨育农业为主,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落后,丰年粮食自给率仅60%~70%。属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独立后,政府着力经济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提倡自力更生,建设基础设施,争取国外贷款和其他援助,特别是鼓励侨汇。政府先后出台了土地法、投资法和贸易、金融、税收等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经济贸易机制,1997年厄发行本国货币。1993年~1997年,经济年均增长率10.9%。

2000年厄埃边界停火后,两国长期“不战不和”,厄政府恢复“战时经济政策”。2005年以来,厄政府采取关闭部分私营企业、限制私营企业进口、取消外汇自由兑换以及统购统销等措施,加强外汇管制。

战时体制造成资金和劳动力短缺阻碍了经济发展,2005年~2007年,经济年均增长仅1%。2008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不及2周进口所需。2007年厄制定新投资法,但门槛过高不利于归侨和外国中小企业对厄投资。矿产资源开发略有进展,与加拿大合资开发发现的世界第五大金、铜、锌、银混成矿,预计2010年可实际开采,有可能改善国际收支。厄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扶助农村发展,妥善安置复转军人,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厄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2011年3月,厄特同加拿大合资开发的世界第五大金、铜、锌、银混成矿碧沙金矿投产,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厄特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扶助农村发展,妥善安置复转军人,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厄特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2011年全国经济宏观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25.96亿美元外债余额11.09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18%通货膨胀率20%

外贸总额12.59亿美元货币名称纳克法

外汇储备0.16亿美元汇率1美元=15.38纳克法

农业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可耕地面积55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小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亚麻、剑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年~2000年,农业受边界战争和干旱影响,耕种面积大幅缩减,粮食年产量约8.5万吨。2006年政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40%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2007年,雨水充足,农业增产,粮食自给率破记录逾70%。得益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厄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粮食年产量维持在35万吨至45万吨之间。2011年在非洲之角国家出现大范围旱情与饥荒之际,厄农业收成良好,市场上各类食品价格虽略有上升但供应充足。当年实耕地面积222万公顷,其中水浇地8%,谷物平均产量1000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约为42万吨。

厄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工作,开垦81万公顷耕地,在2000公顷土地上种植1100万棵树苗,建26个小水坝,发展甘薯、棉花等农作物种植。2012年2月,厄农业部举行评估会议,表示将在80公顷油料作物示范田的基础上,继续采用滴灌技术种植各类油料作物。

厄拥有7个渔业捕捞加工站,3300名渔民,鱼类供应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厄海洋资源部将在引进新捕鱼设备的同时,加大对渔民培训力度。据悉,红海有1000种鱼,其中200种鱼已进入市场。

工业

英国、埃塞俄比亚统治时期的大量拆迁及长期战争破坏导致原有百余家工厂只剩下十几家,纺织与服装加工(9%)、制革、制鞋、食品加工(50%)、农畜产品加工、金属加工、化工及塑料制品加工(8%)、建材等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小厂。全国仅马萨瓦一家柴油发电厂,人均年用电量不及70度。除首都和马萨瓦外,其他城市每日仅供电6~7小时,农村普遍无电力供应。2007年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9.2%。2008年,世界银行批准向厄提供1750万美元电力项目追加款,用于修复、扩增首都及农村地区供电系统等。

旅游业

厄立特里亚的旅游业历史悠久,也是厄立特里亚唯一赚取外汇的服务业。早在14世纪时就有欧洲旅行家在这一地区游览。但连年战乱,旅游业受到破坏,仍处于恢复阶段。1996年来厄立特里亚旅游的人数为41.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997年旅游收入比1996年增加75%。厄立特里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高达61.2%,其中旅游业的贡献起重要作用。旅游业为主要创汇产业。

厄政府鼓励私营机构投资旅游业,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饭店等配套服务缺乏,旅游市场开发滞后。2007年入境游客8万人次,创收6000万美元。2008年,厄旅游部在马萨瓦、特塞尼、阿迪凯三地开设旅游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服务。

财政金融

厄立特里亚中央银行是厄立特里亚国家银行(NationalBankofEritrea,NBE),成立于1993年,厄立特里亚的商业银行主要有:厄立特里亚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ofEritrea)、厄立特里亚农业和工业银行(TheAgriculturalandIndustrialBankofEritrea)、厄立特里亚住房和商业银行(HousingandCommerceBankofEritrea,HCBE)、厄立特里亚投资和开发银行(EritreanInvestmentandDevelopmentBank)。

厄立特里亚保险公司(InsuranceCorporationofEritrea,NICE),创建于1991年,在阿萨布和马萨瓦设有分部,57%的业务集中在汽车保险领域。上述金融机构均由政府绝对控股。

对外贸易

2011年厄产品主要出口国依次为阿联酋(出口1351.6万美元)、意大利(336.2万美元)、沙特(69.8万美元)、肯尼亚(64.2万美元)、巴基斯坦(63.8万美元)等,主要进口国依次为中国(进口9513.8万美元)、阿联酋(5620.7万美元)、德国(4154.4万美元)、意大利(2943.2万美元)、印度(2247万美元)等。中国已成为厄最大贸易伙伴。主要进口商品依次为用于建工、农业、矿产、交通灯行业的机械设备、医药用品、食品、电器和电子产品、建材、文具、家具等;出口产品为纺织品、皮革制品、油菜籽、树胶、烟草、盐、大理石、鱼、酒品、黄金等,主要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厄进出口极不平衡,贸易逆差很大。2011年,厄出口2157.2万美元,进口4.27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493亿万美元,逆差达4.616亿万美元。

外资

厄立特里亚独立初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较多的外国直接投资,1998年的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49亿美元。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武装冲突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外国直接投资锐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厄立特里亚吸收外资流量为7400万美元;截至2020年底,厄立特里亚吸收外资存量为11.96亿美元。

厄立特里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渔业和制造业领域。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为中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外国援助

2004年至2008年,挪威共援助厄立特里亚10亿纳克法。2006年,欧盟援助4300万欧元的项目。2007年,厄立特里亚接受国际援助约1亿美元。其中联合国系统对厄立特里亚提供47个人道主义援助项目,计2483万美元。来自利比亚、苏丹、部分中东国家和中国的援助比重有所上升。截至2008年3月,世界银行援助5个基础设施、卫生与教育项目,近2.1亿美元。

欧盟2009年至2013年向厄立特里亚提供1.22亿欧元无偿援助,并另拨762万欧元用于向厄立特里亚提供紧急援助或弥补厄立特里亚出口收益损失。2015年12月欧盟宣布将通过第11期欧盟发展基金(EDF),在2016-2020年间向厄立特里亚提供新的2亿欧元长期援助,主要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2019年2月,欧盟宣布将在第11期发展基金中安排总额2000万欧元,以重建埃塞俄比亚边境和厄立特里亚港口间的公路联通。2015年开始,芬兰外交部发展合作基金资助为厄立特里亚5个高等教育项目安排了约260万欧元的资金。

联合国人口基金厄立特里亚办事处持续向厄立特里亚卫生部提供支持,自其第四期国别方案(2013-2016)实施以来,已向厄立特里亚卫生部移交了12辆新救护车。2019年3月日本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厄立特里亚代表处签署协议,提供240万美元的援款,为包括厄立特里亚儿童和孕妇在内的约85万人提供卫生服务,并提供一笔50万美元的援款,为5.5万人提供可持续的用水、保健和卫生(WASH)服务。

日本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7年在中央省和南方省等地资助青年培训项目,支持当地青年获得新的工作技能。

中厄建交以来,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向厄立特里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援助,包括修建电站、医院、学校、医疗援助和物资援助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topxiaoshuo.com。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topxiaoshuo.com<!--20221004094730-->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