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惊世之言(1 / 1)

(朱元璋的态度也让刘基察觉到了此人在他的心中甚是重要。“不知老臣可否进入学堂与这位景先生探讨一番?”他坚信,只要他进来就可以让景东露出马脚,从而揭穿他的真面目。刘基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朱元璋自然是同意的。嘎吱。教室的后门被打开,朱元璋带着刘基走了进来。见到刘基进来,朱标等人便站了起来。刘基和宋濂在他们的心中如同景东一般重要。见状,景东也大概能猜到这村里颇有威望的老人家。“这位是?”“景先生,这位是我们村里的学者刘老先生。”“老朽方才在外听到先生所言有点困惑。”“刘老先生有何疑问,尽管说就是了。”他一个研究生毕业的还怕了这里的学者不成!“先生如何断言小冰河时期会长达几百年。据我所知,从先秦到现在,都未曾发生过连续灾年的情况。”“先秦至今,不过短短千年的时间罢了,我们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岂能是短短千年就可以断言的。”“这3500年来,咱们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三个气候温暖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请问景先生是如何精确推算出3500年内发生的气候变化!”他研究天文地理数年也不能精准推算出几千年的变化结果,他一个奇装异服的小子怎会推算的出来!在他看来,景东不过是胡讲罢了。“这很简单,在气候温暖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政权和中原农耕定会和平相处,一旦气候变化出现问题,游牧民族的牧业出现问题,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向南迁跟中原地区夺政权,夺南方的草场,战乱也会因此而来,若刘老先生不信,尽管去查阅先前战乱的时期便是了。”“还有方才刘老先生所言,从先秦至今便没有连年冰冷的记录,我就来跟你说道说道。”“第一次发生在西周,那是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都有结冰的记载,这是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刘老先生可以查阅古书,当时便有,夷狄、羌等侵略者,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二个变冷的时期,便是魏晋南北朝,这里是出现五华之乱后的十六国国割据局面,五华之乱相信刘老先生应该是听过的。”景东讲到这里时,刘基的脸色立刻变得凝重。他口中所说的五华之乱,便是指匈奴第五个胡人部落大举进攻中原地区,一直到鲜卑统一北方之后,隋炀帝杨坚建立了隋朝,灭了陈朝,才结束了这300年的动乱。“第三个变冷的时期,便是在宋元之间。气候变冷导致草木凋零,粮食产量减少,再加上连年的瘟疫,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都因此瞬间崩塌,被壮大的蒙古人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之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景东接二连三的话让刘基根本无力反驳。这三个时期的确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乱,皆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往中原南迁。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但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让朱元璋握紧了拳头。“先生说是蒙古人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不错。”景东极为肯定的话语,让他的心凉到了极点。难道大明就要消失在这浩瀚的历史当中了吗!他这么多年来的努力还是白白做了吗!朱元璋悲痛万分!“那依照先生的推算,若是大明到了小冰河时期,便也会发生战乱?”“明朝国运300年,到了明末时期,崇祯帝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在那时的女真族人在抗天灾的能力上远远超出了大明朝,而当时变冷之后,辽东的土地常年冰冻,根本无法种出粮食。那么百姓们,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他会做出什么呢?”“要我们的地!”诸王异口同声回答道。学生们能这么快回答,让他很是满意。刘基没想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会有这样的见识。“不知先生师出何人,老朽可否有机会拜见一番。”他对景东身后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教出这样的年轻人来定,背后之人定是隐世高人。他已经活到这个岁数了,半只脚都迈进了棺,对名对利他都毫无兴趣,但唯独对这天文地理之学颇有兴趣,若是有机会,他也想拜那隐世高人为师。“这个嘛,从我小学到至今老师,怎么都得有几十个呀。”真要算起来三四十个是有了。就连朱元璋也没想到他背后的老师竟有如此之多。“呵呵,果然英雄出少年啊,老朽甘拜下风。”也难怪朱元璋愿意顶着百官的压力,硬要带着诸王们来此。跟着这样的先生读书,就如同有同时有几十个大儒在教他们一般。大明的历法几乎都是刘基修订的,他曾经也研究过魏晋南北朝,也参考过魏晋南北朝的天气情况,但气温差距并不大,也没有将五华之乱考虑进去,现在想来,当时会变成十六国割据局面的情况,定是北方气温出现了极端的变化,才会导致他们大举进攻中原。按景东今日所言,所有战争的来源皆是因为气候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颗粒无收,人在没有吃食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看来这个大明的历法,他要再重新好好修订了。今日景东所言,才让他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过如此,还需要精进。都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了,竟连一个年轻人都比不过,还有何颜面!一旁的朱标等人虽没有刘基对天文地理了解的这么通透,但也能从景东的话里能听得个大概的意思,那便是粮食不够了,才会导致如此。“今日我们的课就先到这里了,刘老先生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来学堂找我,我吃住都在这学堂之中。”他笑嘻嘻的朝刘基说道,难得能在村里见到一个有学识的人,正好这没网络也无聊,要是二人能经常探讨倒也是不错的。先前朱元璋还有点不敢相信景东所说的长达几百年的小冰河时期,如今刘基都表态了,那说明景东所推算的是真实的。既然如此,那大明屯粮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作为帝王,他自然是希望大明能与日月山河同在。可景东的话,让他这个帝王也第一次产生了无力感,几百年的粮食岂是他短短几十年就能够囤出来的。刘基的历法都要重新修订了,他要回去好好消化一下景东的话。“若伯温要是有何不懂的地方,只管去找傅忠,让他带你来此地便可。”“谢皇爷。”回去的路上,朱元璋沉默不言。诸王也不敢开口。大明国运300年,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他们朱家的子孙在300年难道就不复存在了吗!“城南那些种子情况咋样了?”良久,朱元璋才蹦出了一句话。“傅将军说种子生长得很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三个月内就能够收成。”只要土豆和番薯能够成功种植,那粮食问题就能得到缓解了。“还有一件事要禀告爹,魏公今日已经回到京师了。”“此等大事,你怎么才告诉咱啊!”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些许喜色,他跟徐达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如今他回来了,便可着手安排朱棣的婚事了。“马上召徐达进宫。”他备了一桌子好酒好菜,还有徐达最喜欢的烧鹅,就等他了。天黑之后,徐达风尘仆仆的从宫外赶来。朱元璋在信中说到,要安排许妙云与朱棣的大婚,他可是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往回赶啊,自己女儿的婚,大婚怎能错过呢?“见过陛下,皇后。”“这里又没有外人,咱们兄弟俩,何须如此见外。”朱元璋与他许久未见,热情的拉着他坐下。“哦对了,老哥哥,上回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拳法,说是出于一位高人之手,不知老弟有没有这个荣幸可以与那位高人见一见?”“哈哈哈,自然是有的,等咱抽空了,就带你去与他见上一见。”“老哥哥有此等人才,为何不早点拿出来。”“咱也是近两个月刚遇到他。话说回来,妙云进宫已有些时日了,一直在妹子身边侍奉,如今你也回来了,咱们该商量商量这俩孩子的婚事。”“全凭老哥哥做主。”“老四,这孩子你不看看?”徐达已有几年未见朱棣了,离开之时,他还是那个调皮捣蛋的燕王,对他的印象像并不是很好,但这是朱元璋早早与他定下的亲事,皇命难违。“正好这个周末,咱带你去见见老四,顺便再看看那位高人。”“这周末是何时?”徐达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词汇,不禁发出疑问。“这个说来话长,咱们边吃边聊。”一个小时后。徐达已经从朱元璋那里了解了个大概了。“如此年轻有为的人,老哥哥何不留在身边,赐予他爵位。”“你有所不知,景先生宁不贪图权贵。”“世间还有这样的人!老哥哥真是遇到奇人了啊!”“北平的兵练的如何?”“咱们今天不谈军事,就谈谈两个孩子的亲事,军事你们找个时间慢慢谈去。”历朝历代的后宫向来都不参政,她身为后宫之主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嫂子说的是,日子你们定就是了。”徐达乐呵呵的举起酒杯。以他的身份,儿子娶亲倒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嫁女儿。嫁给朱棣当王妃,将来去了封地之后倒也能过上舒服的日子。因徐达回来,徐妙云也被马皇后派人送回了家。“爹!”“闺女,几年未见长的是越来越标致了!”徐达看着眼前这个气质高贵,行为举止端庄的女儿很是满意,看来这几年马皇后在她身上花了大心思。“爹今日可是又喝酒吃鹅了?”“这个......”“御医都说了,您要少碰这些!”“下不为例,这回不是老哥哥准备的嘛,要是不吃多不给老哥哥面子。”徐达乐呵呵的解释道。被自己亲闺女关心那是多幸福的事!“燕王那小子是不是还是老样子?真该让他来你爹的军中好好磨练一番!”这句话他是藏着私心的,要是朱棣敢对他女儿不好,他还能在军中以大将军的身份好好给他一个教训。“听皇后娘娘说,燕王近来读书很是刻苦,女儿也许久未曾见到他了。”“老哥哥说等周末带我去见见这小子,你可知周末是何时辰?”“这个倒是听皇后娘娘提到过,那位高人给诸王定的一周七天,周五过了之后的两天便是周末,再从周一开始,周而复始。”“原来如此,这位高人倒是有点意思。”“听说陛下今日带诚意伯前去,就连诚意伯都甘拜下风。”刘基何许人也,朱元璋的智囊。就连他都甘拜下风,那大明还有何人能与之抗衡。“这话你是从哪听来的?”“皇后娘娘亲口所言,还能有假?不过这位高人至今还是独身一人,皇后娘娘正在给他寻良配。”良配!他的女儿不就是良配!除了徐妙云之外,他还有个女儿。虽比不上女诸生,但也不差,要是能被景东看上,那后半辈子可就无悠了。想到这里,他就愈发的想要见到景东了。一个二十出头的有位青年,跟他的女儿年纪也符合。两个女儿都能成家,他也就能放心替朱元璋出去打仗了。刘基回到府上之后,依旧是咳嗽不断。胡惟庸闻言,亲自上门探望。“见过胡相。”“诚意伯不用行此大礼,听陛下说你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本官亲自带了御医前来给你好好看看,大明的历法还需要诚意伯来修订!”“多谢胡相。”见他一副快死的模样,胡惟庸就放心了。当初刘基极力反对他当宰相,对此他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收拾他了!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