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世兵制(1 / 1)

(此次战后安置,还有一人对此颇为满意。那就是王猛。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皇帝,薛恒自然需要在众多臣子的建议之中。挑选合适的建议。而王猛,则更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一人之下的辅弼者。因为对于他这样的全才来说,事必躬亲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虽说并无什么谋朝篡位的野心,但,他的心中却有着让自己一展长才的野望而在与诸葛亮认识之后,王猛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诸葛亮,绝对不是一个泛泛之辈。相反,这个人的才能应该不在自己之下。但,王猛更清楚自己有诸葛亮没有的优势。他是东宫旧部,薛恒的旧臣。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选择安坐后方调度。而让诸葛亮拿下带兵退敌的功勋。只有这样,才能够凭借着诸葛亮的战功,合理的让他继续呆在前线。而这样一来,能够直接进入薛恒的决策层的人,也就只有他王猛一个了。“陛下。燕国虽然苦寒,但农桑之事。是国之根本,万万不能废弃。今曹操已退,徐图高句丽可矣。”“嗯,景略所言甚得朕心。只是高句丽遍地邬堡,更兼甲兵充足,取之必然艰难。”薛恒又何尝不想拿下高句丽。只是这高句丽没别的,就一个鳖字。虽然拥有大量装备铁器的部队,甚至连人马俱甲的铁骑,也有着成建制的军团。但是高句丽,偏偏又只擅长守城野战水准十分低劣。这就让他们的作战风格,变得很恶心。要知道,高句丽的地形本来就有许多沼泽滩涂,这些地方不仅行军不便利,还有大量的蚊虫。再加上遍地堡垒,依山建城的策略。和高句丽的做战,这些年来往往都是,虽然在会战之中击溃了高句丽军,但是随后对方便高举免战牌。坚壁清野就是不出来,而燕军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鲜卑或者是曹军的进攻而被迫退兵。因此与高句丽的战争,从来都是吃力不讨好。“军屯之策,缓兵而前。逐步蚕食,可以解除高句丽的威胁。”就算是谋士,也有分不同的类型。有些谋士,你让他分析大局,他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去琢磨那些精密的谋划,那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了。有些谋士,则善于指出问题所在,提供方针。但真正的要问到怎么操作的时候,就不是他的职责了而王猛,则是属于那种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既然已经有了提出攻略高句丽的想法,王猛的心中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战略。“徐徐图之?可万一曹魏卷土重来,亦或者鲜卑入寇。岂不又是功亏一篑?”薛恒有些无奈的沉思起来。这种徐徐图之,一步步蚕食高句丽的计划,两代朝廷,自然不可能没人提出来过。可是设想的很美好,实际投入的操作里,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看着那张将要完全亮起的【世兵制】卡牌,薛恒回忆起了在太祖朝末期攻伐高句丽的那次失败尝试。与王猛所说的类似,当时的这位兵部侍郎也提出了这样的计划。但是,北地苦寒,士卒们不仅仅要训练,还要开垦屯田,很快就弄得怨声载道。好在太祖多年带兵,很快就反应过来问题所在,将计划取消,这才安抚下来。、。燕国的太祖爷本是边军出生,多年作为下级军官的他对于军士地位低下的情况极为厌恶。这也奠定了燕国的军事制度的基础。在高士兵待遇和地位的基础下,这种带有世兵性质的体制就成为了燕国的必然。这也是为什么,每天【世兵制】这张卡牌的进度都会缓缓上涨,直至如今,已经无限接近百分之百。要知道,如今天下如此分裂,天下各大势力往往进入了疯狂爆兵的模式。一个个恨不得扫地为兵,能喘气的都拉上战场。唯有燕国,始终把兵力控制在了十户人家养一兵左右。要知道,隔壁的曹魏就算是非战时,一般也会维持在五户一兵,到了战况紧张的时候,更是出现过三户一兵。当然,燕国这样保持着兵力数量和这种世兵体制,也并非没有好处的。无论是战力还是凝聚力,燕军都是天下首屈一指的铁血强军。两位先帝出色的统帅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发挥的基础。“臣明白陛下担心的是什么,但臣早已有了化解之法。”王猛眼见薛恒如此神色,当即拱手补充道。“不知先生有何良策?”见王猛已然胸有成竹,薛恒自然顺水推舟。“北地苦寒,民多好斗。不妨以名利诱之。使袭扰高句丽,以做疲敌之用。”说着,王猛便又从如何消耗这批人的数量,精力,以同时达到安定国家的效果。等方面,再次分析了此计的好处,让薛恒颇为心动。“这自然不错,明日朝会之时。便上书言说此事吧,也好再商议一番。”虽说王猛的谋划十分完善,但军队是燕国真正的根基。涉及到这根本的事情,薛恒并不敢贸然行动,还是要看看朝堂上的意见再做定论。“是”王猛的脸上闪过一丝诧异,但喜怒不形于色的他,几乎瞬间就换上了一直以来的恭敬。翌日,朝会开启。王猛如同之前所计划好的那样,呈上了利用北地的流民,游侠来袭扰高句丽的计划。“陛下,老臣以为不妥。”在一阵窃窃私语之后,薛恒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出言的乃是兵部尚书谢明“将士为国立功,始得禄,有勋。然而今日,要把勋爵,钱财赐给这些刁民,难道不是将战士和刁民同列吗?”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满是附和之音。“若是勋爵泛滥,则必将军士再无战心。将校亦无奋勇当先之志。此等破军坏法,自折臂膀之言,断不可用啊!”“陛下,三思啊!”……【世兵制】策卡已生效,请于系统界面查看。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